燕王一想也有道理,先让韩国消耗一波风军,趁着风君立足未稳之际,再派出军队攻击风军,这样一来的话,己方的消耗极小,还能顺利吞并韩国。
由于廷臣的建议,所以燕王只是口头辱骂了几句易衡,指责易衡胡说八道,并没有派出军士援助韩国,而是在跟韩使讨价还价,消磨宝贵的时间。
燕王张口就要数千百万的粮草,并且需要见到粮草之后,才会派出军士支援韩国,这明摆着为难韩国。
韩国有数百万粮草不假,但是己方的军民也有吃喝啊!现在风军已经进入到韩国境内,哪有能力组织运输队把粮草运输到燕国。
燕王一边谴责风国的行为,一边调兵遣将,调集资源,随时准备开进韩国境内,当然还要抽空与韩使讨价还价。
韩使都要急死了,表示粮草进入韩国境内后,要多少有多少,但是没有办法和能力运输到燕国境内,并且韩国愿意成为燕国的附庸国,总之一切不平等的条约都答应,前提是燕国立即出兵援助燕国,越快越好!
燕国与韩国直接接壤,要想援助的话,几天时间足够了,奈何燕王压根不想此时进入战场,所以韩使磨破嘴皮也没用。
韩王一看这个架势,求人不如求己,只能自己想办法抵抗风军的入侵,开始号召起来,动员一切力量,组织军队坚守疆域。
关键时刻韩王启用了王室宗亲,让韩鹴带队10万前往边境线迎战风军。
韩鹴认为没有资格与风军硬抗,唯有坚守等待援军才是上策,韩王赞成韩鹴的说法,但是要求不能全部都待在城内,一定要外放一些骑兵进行骚扰,想办法截断风国的辎重车队,眼下已经秋收,只需要拖延数个月时间,正式入冬之后,风军必然会撤退。
韩鹴一点信心都没有,风军的辎重队极难截断,并且韩国现在没有多少骑兵了。
但是骑兵守城作用的话,太浪费了,韩鹴只能让1万韩骑出城游走,下达了尽可能活下去的口谕,说白了韩鹴对于骑兵偷袭毫无信心,所以才下达这种命令。
风韩两国开战自然让楚王蠢蠢欲动,奈何庙堂的反对声极大,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韩国会被速灭,而且易衡只出兵了10万而已,风国根本没有用力,这个时候贸然出动楼船进攻风国,怕是得不偿失。
楚国大臣担忧也是有道理的,韩国孱弱,天下皆知,根本抵挡不住风军的冲击,并且风国派出的军士数量太少了,巴郡必然是重兵防护,楚国这才休战几个月时间,一年都不到,根本没有恢复元气,强行派出楼船根本没有意义,只会激发风国的怒火,重新在楚国的土地让点燃战火,这是楚国大臣不愿意看见的一幕。
并且楚国大臣认为韩国的疆域并不大,实际控制区仅仅只剩下2郡之地,这点地盘让风国吞并没有太大的提升,还会让风燕两国接壤,所以这是好事,楚国千万不要沾惹这等麻烦事,就让风韩燕三国战斗,燕国必然要出兵。
齐国对于风国的出兵也是感到非常诧异,风国这才刚刚休战几个月的时间,马上就要攻打韩国,可谓是相当心急,齐王认为风国怕是强起军士,强行攻打,实属不理智,不明白为何易衡如此冲动,在他的印象里,风君易衡非常冷静和果敢,不会做出这样冒失的事情。
齐风两国的协议同样脆弱无比,加上易衡宣战的理由,更是让齐王后背冒汗,要知道这份檄文有着大问题!全天下除了风国之外,其他六国的手上皆是沾染了周室血迹,按照易衡的说法,除了风国之外,剩下的诸侯国皆是乱臣贼子,身为周室臣子的风国,必然会兴兵讨伐。
齐王想要帮助韩国,但是必须要越境,而燕国则是横在中间,所以必须要燕王同意才行。
齐王认为与燕国的关系,现在这个时候借道运兵会被误会,燕王肯定不敢开放边境,让齐军大摇大摆的过境,毕竟双方之前闹得如此不愉快。
齐王还在犹豫的时候,风军都打下数座城池了,出乎褚良的预料,韩军在面对攻城的时候,没有出现死战不退的情况,基本上打下一面城墙后,很快就会投降。
这就让褚良非常诧异,没明白这都要灭国了,为何韩军的抵抗力这么低迷,这是出现了什么情况。
韩军没有抵抗力的原因很简单,由于不断战败的原因,韩国境内的资源非常紧缺,这就出现了拖欠粮饷的情况,韩军里面非常多的将士,已经快有一年没有领到粮饷,这样的状况下,抵抗力如何高昂。
况且韩军内部也认为无力阻拦风军,与其这样白白送命,还不如见好就收,投降算了,毕竟风军没有虐待俘虏的先例,能活命的情况下,这些将士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要说保卫家园,说实话这些军士内心早就被伤透了,不仅是粮饷拖欠的事情,还有无法晋升的原因。
韩国依然采取世袭制度,没有所谓的战功换爵位的途径,普通军士奋斗几十年时间,到头来仅仅只能获得稀少的几亩田地,而且还不是免除苛捐杂税的功勋田,依然需要缴纳税赋。
不公平的律法,加上拖欠大量的粮饷,韩国大部分军士已经心寒,根本不想为韩国朝廷卖命,只是逃兵会被督战队斩杀,这才假模假样地站在城墙上防御,等到风军攻占城墙后,顺势就开始投降。
占领城池的速度远远超过褚良的想象,如果按照这种速率进行下去,别说1个月了,半个月的时间就能打下韩国全境。
褚良开始尝试着劝降,效果非常得不错,在得到褚良善待军民的承诺后,很多城池直接打开城门投降,根本不做任何的抵抗。
现在褚良的难题变成了运输俘虏,而不是攻破城池,风军已经俘虏了数十万军民,按照他们的说法,根本不想继续留在韩国,希望褚良能把他们押送到风国境内。
这是眼馋上党郡军民的待遇,这才让韩国军民有样学样,要求褚良押运他们回风国。
此事关系重大,褚良不敢擅作主张,包括监军兼副统帅的赵虎,同样不敢做出决定,只能火速汇报给易衡,请求易衡作出指示。
易衡也是同样意外,没想到韩国军民抵抗力这么弱,韩王如此的不得人心,大批的军民倒戈投降。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