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手记·
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要自立于社会,首先要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形成个人的主体精神。
主体精神是指人们主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主动认识与完善自身的心理倾向及行为表现,它是个人积极发挥自身主体能力的内部动力,是个人社会实践时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性。
人的主体精神是由主体意识、主体潜能和主体价值三个维度构成的。主体意识内涵很广,主要是指自觉意识到个人的独立存在,对实现其自主性、实现自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意识;重视个人的自主性,个人对其自身关系中的个人决定(或支配)自己,自己属于自己,自己是自己本身的主人,个人有支配自己和自己的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权利,坚信个人能设计自己,自己改造自己,自己完善自己(当然不否认这些问题的社会因素);确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理念;重视主体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自我净化、自我升华。一个人强立了主体意识,就会张扬自我,重视个人的自主性。张扬自我,注重个人的自主性,目的在于提高个人参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促进个人智慧、才华、能力的自我实现,增强集体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发展的动力。
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主体潜能。人类的主体潜能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它表现在感觉能力、阈下意识(主要指人的直觉能力)、创造力、脑力活动的潜能等等。此外,人类的潜能还表现在精神潜力或意志潜力、身体的能力和持续力、道德的成熟、智力的成熟、创造力的成熟、情绪的表达和社交的能力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每个人只在应用着他的潜能的极小一部分。因此,弘扬主体精神,提高主体的潜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程度,无疑是有现实的可能性的。
人的一生应当是一个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的过程。马斯洛认为:“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分的自我,追求更加完善的自我实现。”(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第398页)
但是,人类向往发展的本能是比较弱的,坏习惯、贫乏的文化环境、缺乏能力都会使这种发展的趋向受阻。人有寻求安全的需要和其它较低级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会减缓甚至扼杀人对自身更高的发展的需要和追求。因此,人要充分发展与展示自己的潜能,超越平庸的日常生活,就要坚决改变坏习惯和贫乏的文化环境,摆脱比较低级的需要对自身精神的束缚,最大程度发展与展示自身的潜能。
弘扬主体精神,还要求个人自觉地树立主体价值观念。追求主体价值的实现。人的主体价值必须通过自我的活动才能实现。对于个人来说,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教育都是外部原因,个人的活动则是个人发展的内部原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生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要通过个体生理活动,个体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要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个体社会素质的改善和提高要通过个体社会活动。因此,没有个性的积极活动就谈不上个人的任何发展。张扬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自我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素质,无疑有助于自我发展,有助于主体价值的实现。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