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如今的魏军还真跟当年赵军有几分的神似——不仅仅是同样的地利位置,更是同样的猝不及防。
怎么看,魏军都像是要步赵军后尘的模样。
而现在魏军的全部军队,也不过区区二十万人而已(不包括并州的五万军)。
怎么说呢!
长平古战场,绝对能吃得下全部的魏军。
这样的压力之下,换了别人,便是直接尿了也一点不奇怪。
只是小小的心悸,已经算是司马懿教导有方了。
不过,相对于司马昭的略略心悸,此刻司马懿的眼中,却是跳动着明亮的火花。
“无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低沉的声音随即从司马懿的口中发出:“他诸葛想做白起,我司马懿可不是赵括,想要吃掉我二十万精锐,他诸葛亮还缺副好牙口!”
是的,面对汉军对上党郡的突然袭击,司马懿不仅没有害怕,相反还隐隐有些激动了起来。
无他,司马懿是真的好好分析过长平这场旷世之战的,而他也得出了与世俗所不一样的结论:
长平之战,之所以以赵国的大输溃败结束,并不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
在司马懿看来,能在被包围并断绝粮草的情况下,保持军阵不失、军心不散,并数十次地发动突围,赵括绝不是草包一个,甚至可以说,其战术能力,比之当世的诸多将领都还要更加优秀。
而之所以赵括会“中计”,一上场便以攻代守,也并不是赵括看不懂战场形势,而是因为赵国将赵括送上战场替换廉颇,就是让赵括去攻的。
甚至可以说,赵括本就是替廉颇、替赵国去背锅的。
无他,三年的丹水对峙,已经耗尽了赵国的战争潜力。
一句话,赵国耗不起了。
因此,从一开始,赵军的失败就已经是注定的了。
唯一的差别不过是大败还是小输而已。
而之所以赵括终究是一败涂地,其实跟赵括本身的原因也并不大。
最重要的百里石长城防线(长平关至故关一线)被秦军偷袭突破,加之南面河内郡在秦军手中,赵军主力随即彻底被秦军主力包围在了泫氏—长平关—故关—泫氏这片方圆五十余公里的三角地带。
至于后面秦军精锐切入赵军主力与囤粮地(大粮山)之间,只不过是加速了赵军的死亡而已。
因此,司马懿给长平之战得出的结论是:赵军之败,败在战略而非战术;终究大败而非小输的原因,也不在赵括之调度,而在于战略纵深被极度压缩。
换言之,但凡赵军有着足够的粮饷,长平之战的结果就将完全不一样;
但凡赵军有着更大的战略纵深,长平即便失败,也不会如此惨烈。
而幸运的是,这两样东西,他司马懿一样都不缺。
先说这战略纵深,百里石长城一线的防御仍在,且向南,河内郡也都在自家的手中,即便退一万步而言,自己所部也可以随时从容撤退。
再说战略方面,很显然,占据着中原膏腴之地,又经过数十载屯田的曹魏,其综合国力仍在大汉之上。
一句话:拼消耗,拼到最后,胜利的一定是魏国。
也就是说,在司马懿看来,仅从战略角度来看,魏国几乎已经处于了不败之地,退一万步而言,即便是败,也不可能如赵括那般大输溃败。
这样的判断无疑给了司马懿决战长平(上党)的信心。
而若是司马懿能在长平这个古战场,站在与当年赵国相近的立场之上,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地打败汉军,那该是怎样的一段佳话!
不说其他,至少司马懿之名,千古流传亦不为过!
信心有了,利益有了,剩下的,就是战术上能不能胜过汉军的问题了。
当即,司马懿也是吩咐道:“取舆图来。”
“是。”一旁的司马昭立即答应道。
很快,一张舆图便被两名亲兵托着展开在了司马懿和司马昭的面前。
“据斥候所报,汉军出函谷之时,兵力大约在二十万上下。”司马懿随即也是在舆图上比划了起来,道:“为确保其后路及粮道安全,其在界休、华阴、函谷乃至于平阳,都应该要留下部分兵力。因此,其进入上党之总兵力,应该在十八万上下。”
“十八万!”一旁的司马昭在一旁喃喃地重复道。
“汉军所占两郡之地,不仅没能给他们提供任何帮助,反而是为我军削弱了其兵力,倒也不差!”司马昭也是略带兴奋道。
随即司马昭一手指着并州的方向,一边也是越发兴奋地说道:“若是将张郃将军所部调回来,我军总兵力将达到二十五万!二十五万对十八万,优势在我矣!”
闻言,司马懿却是摇了摇头,道:“不是二十五万。”
“啊?”司马昭有些疑惑地看向了自己的父亲。
“为将者,需未虑胜而先虑败。”司马懿随即也是教导道:“虽则我军后方纵深极大,但上党之地多山川阻隔,欲与外界连同,只有太行八径。这也是汉军会选在此地决战的原因。若是我军不想重蹈赵括之覆辙,至少有两个方向,我军必须布置下防御。”
“父亲是说,上党之侧背,长平关与故关?”司马昭随即也是问道。
“此为百里石长城防线,乃一处也。”司马懿点点头又摇摇头道。
“可此地已经数百年风雨,恐不堪一战矣。”司马昭有些为难地问道。
“不然。”司马懿却是再度否定道:“此两关有石长城之称,初造便是由青石所造,虽风雨难侵也,况前秦后汉亦多有所修缮,只要打理一番,便能驻兵而守。且其址所在,非以城固,乃以地形之利而守,故此防线必依旧能战。”
“是。”司马昭随即也是点点头同意道。
“那另外一处呢?”司马昭随即继续问道。
闻言,司马懿却是将手指顺着上党的地形挪到了其与河内郡的交接处,随即答道:“上党郡南接河内,进出之要,尽在高都一城而已。”
“高都城!”司马昭也是顺着司马懿的手指看去。
却见,那曲曲折折的山峦之间,一条豁然开朗的通道镶嵌期间,而在群山与通道交接之处,娟秀的高都二字赫然在目......
(https://www.xvqianqian.com/4334/4334214/11927145.html)
www.xvqianqian.com。m.xvqianqian.com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