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从建武元年建国开始,刘秀就努力地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朝廷的控制力,号召力和向心力。
前汉末年以来,统治阶级内部交织的各种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血腥杀戮场面等等历史的惨剧,都使刘秀感到触目惊心,刻骨铭心。
刘秀深深地懂得:王莽篡汉,以及各地源源不断,难以斩草除根的民变的发生,都是朝廷应该吸取的严重教训,必须力图使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致在自己的王朝重演。
所以,为了避免这类悲剧再次发生,刘秀明白,首先,必须注意调整各方利益的格局,平衡各方势力,以达到利益的大致均衡。
面对着豪强地主的强大势力,既要保护他们的利益,也要力图控制他们的势力,避免他们的势力过分强大,威胁到朝廷的根本利益,要尽可能地把他们纳入到正常的统治轨道中。
其次,要着手解决社会的深层次矛盾,给下层的黎民百姓一些甜头和利益的保障,抚平社会的敌视心理,尽可能地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制体系和社会和谐的氛围。
基于这样的原则,刘秀首先就大封功臣,从稳定功臣们做起;其次,就是给黎民百姓尽量多的利益和实惠。
刘秀先后封侯者有数百人,功绩最大的,有二十八人,刘秀总是尽力笼络他们为朝廷尽忠。但刘秀又一反高祖以功臣任宰相执政的方法,不给功臣以实权实职,剥夺他们的兵权,不让他们蓄养羽翼,以造成对朝廷的威胁。
中央朝廷中,号称三公的大司徒,大司马(后改为太尉),大司空,只是名义上的朝廷首脑,实际权力集中在尚书台里。
在地方朝廷,刘秀裁并四百余县,相当于前汉末年的四分之一,吏职减去了十分之九,边塞的亭候吏卒也陆续罢省了,大大减少了地方的开支;他还加强了州的地位,州由监察区,逐渐演变成了郡以上地方行政区域,大大加强了刺史的权力。
刘秀还逐渐废除了内郡的地方军队,让地方部队一律归还民伍。国家军队,常常采用招募农民或征发刑徒组成,指挥权,完全集中在中央和皇帝之手。
刘秀也深知,加强思想控制和培育朝廷新生力量的重要性。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持,财富的大幅度增长和经济的繁荣,更容易使社会堕落,使道德败坏,甚至使统治走向崩溃的绝境;而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朝廷,如果朝廷中没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权力制衡,就会出现某些家族的近亲繁殖,朝廷变得更加腐败和无能;甚至还会出现某些家族对朝廷的垄断和控制,以致在大量财富的支撑下,他们的势力恶性膨胀,达到中央无法控制的地步。
于是,刘秀将儒学作为了统治者重要的精神武器,特别地提倡讲经论理,注意从儒家士大夫中选择统治人才。他除了通过学校培植统治的人才以外,刘秀还采用察举孝廉,征辟僚属,以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茂才,明经等方式,网罗人才,为统治集团输入新鲜血液。
为了树立刚正不阿,正直廉洁的社会风气,刘秀大力表彰节义,名节,试图使天下归心。
不久,刘秀的施政措施,就有了明显的效果。
朝廷通过提倡经学,表彰名节,广开仕宦之路,收揽和培育了大量的统治人才,养成了重视名节的社会风气,使朝廷在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时候,依然能够较好地维持统治。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