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悠悠,转眼又来到了一九八二年的五月,红五月又一次来到了人间,人们自是欣喜万分。我们学校正是随着开放改革的大好形势在各个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的工作仍然是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我这个人思想还比较先进,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墨守成规,喜欢自我探索,显现个性。
上课的常规是带课本、教案,可是我偏偏就不喜欢拿教案。我上课只夹着一本教科书,如果有教具之类的东西我就拿着。
有一天,我又夹着教科书去上课,不过,我又拿了两样东西,一样是录音机,一样是一张图画。
我走到教室门口时,校长和教导主任也来了,他们要听我的课,我说:“欢迎欢迎,请多指教。”他们都笑了。
校长是个大高个子,五十来岁,他的脸不太大,也就是说他不胖,脸色比较白,眼睛、鼻子、嘴巴的比例协调,都是偏小且薄型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
他没有官架子,喜欢开玩笑,平时好到各教研组去。他不叫我肖老师也不叫我大名,就叫我“兰儿”。他为人不狡诈圆滑,很直性坦率。他叫邓兆鲁。
教导主任也是个大高个子,但比邓校长矮一点儿,他的脸盘比邓校长大,脸色很黑,大眼睛,双眼皮儿,浓眉毛,鼻梁高耸,上面架着一副黑框的花镜,嘴巴很厚。
他五十大多了,他也喜欢开玩笑,好朗声大笑。他很有才华,但是风流韵事不少。他在几何上很精通,教的也好,绰号“邵几何”,他的名字叫邵宝民。
我张开手请校长和教导主任进教室,又找了座位请他们坐下,他们坐在最后一排。
上课的铃声响了,我精精神神地走上了讲台。我环视一下教室,当然就看到了两位领导大人。
我大声地说:“上课!”学生们齐唰唰地站起来。我又朗声说道:“同学们好!”学生们也当然看见了两位领导,他们都站得笔直,格外精神。
学生们听我问好,他们齐声回答,声音也格外地宏亮:“老师好!”我又说:“请坐。”学生们又齐唰唰地坐下。
我目视前方,面带微笑。前面有六十五个学生,还有两位领导。学生们都看着我,神情专著。两位领导也看着我,他们的脸上非常平静,既不笑也不恼。
我开始讲课了。
我的眉毛一扬,朗朗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别是唐诗宋词更是群星璀璨成就辉煌。在宋词中有一首豪放派的词作成为千古绝唱的是——”
我顿了一下,学生们齐声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我点点头:“同学们说得很对。”我看看学生们又问:“这首词的作者是——”
学生们又齐声回答:“苏轼。”我又点点头。
我看了看两位领导,他们也都看着我,注意地听着。
我又看看前方的人们说:“好,我们今天就来欣赏这首千古绝唱。我们在欣赏的时候,要注意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联系历史和现实,从而更加热爱新时代,也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我又说:“下面,我们看一副图画,听一听朗读的录音,先有个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听我这么一说,情绪顿时亢奋起来。
我把图画挂在黑板上,那画面上是苏轼站在赤壁欣赏如画江山的情景,正如词中所描绘的一模一样,山石凌空,巨浪拍岸,那画面壮观开阔,学生们专注地看着图画,神色愉悦激昂。
录音机放出一个男高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那声音浑厚,雄壮,动人心魄。
学生们都侧耳倾听,表情肃穆庄重。
两位领导也是如此。
我从来都不是自己一个人讲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是我的必须,让学生们发言是我的习惯。
我问:“哪位同学知道苏轼的生平概况?他的政治遭遇是什么?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的成就有哪些?”
学生们纷纷举手。我让几个学生来说,他们都说得很好。
两位领导的表情开始丰富起来。
我们重点来欣赏这首苏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我环视了一下教室,看看学生们说:“哪位同学知道本词的写作背景?”
这写作背景在欣赏作品时是很重要的,能够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学生们听我问,又都纷纷举手,我就让两位学生说了,他们说得也很好。
我做了总结和引导:“这首词是作者谪居黄州,游览传说中的赤壁时写下的,是他面对着如画江山,触景生情,缅怀往事,追慕英雄,联想自己而发出的慨叹。”
“下面,我们假定自己就是作者,走进如画的江山里面对着乱石、惊涛、故垒想象着赤壁大战,缅怀着古代英雄,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作者的感慨吧。”
我又放了一遍录音,又让学生们看那副图画,诱导学生们的精神王国进入词的意境之中去。
我看看学生们,看见他们的神态很有趣儿,他们有的闭上了眼睛,有的在傾听,有的在沉思默想……我知道,他们入境了。
接着,我带领学生们欣赏词的上下阙。
我把录音停下。我看看学生们说:“直译字面是理解内涵的先导,哪位同学把本词翻译一下?”
我的话刚一落音,“唰”地一下子学生们又都举起手来。
我叫几个学生,他们都能比较准确地翻译过来。我又把重点的和难点的地方精讲了一下。
我看看两位领导,他们的脸上有了笑意。
我又把录音机打开,那动人心魄的声音又响起来。
我大声地说:“同学们,请和录音机一起朗读,再次体验一下词的意境。”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