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精神焕发,都大声地朗诵起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几分钟之后,学生们读完了。
我又看着学生们说:“请同学们继续进入角色,我们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样抒发自己的感慨的。下面,谁能回答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段来表情达意的?”
学生们纷纷举手,我看看跃跃欲试的学生们说:“黄先明,你来回答。”
黄先明站了起来说:“我认为作者是通过写景怀古伤今来表情达意的。”
我问学生们:“黄先明说的对不对?”
学生们齐声回答:“对。”
我挥挥手示意黄先明坐下。
我的声音变得清朗浑厚起来:“那好,同学们,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作者是怎么样通过写景怀古伤今来表情达意也就是他怎么样抒发感慨的。”
我的脸上充满了豪情,把词的上阙读了一遍问:“词的上阙是写什么?”
学生们齐声回答:“写景。”
我又问道:“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下阙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学生们举起手来,都想来回答,没等我呼名道姓,就有人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写了山石、波浪,都是壮观的。”有的说:“表现作者赞美的情感。”有的说:“是为下文做铺垫。”
我看两位领导的脸上有了笑容。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争论了一阵,我看看差不多了就摆摆两手说:“好,好,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们都静下来了,眼睛都盯着我。
我的精神大振,朗朗地说道:“词的上阙是写赤壁美景,渲染了环境气氛。”
“起二句写景写人,气势磅礴。‘淘尽’一词写出了祖国江山孕育着代代英雄的真理。‘故垒’二句收回到三国时的赤壁。”
“精彩句是‘乱石’三句,‘穿空’突出了山石陡峭之态,‘惊涛’四字突出了大江奔腾之势,‘千堆雪’突出江水之色彩,这三句写出了景物的雄奇壮观。”
“‘江山’一句是写景的总括,‘一时’句是从上面的写景到写人,上阙尾二句是过渡,饱含赞美之情。上阙是下阙的铺垫,有如此壮观的奇景才有下阙的英雄人物。”
我的讲解很精辟,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两位领导也连连点头微笑。
我走到黑板的一侧,用教鞭指点着图画说:“苏轼看到壮阔雄丽的赤壁之景后,他必然要联想到三国时的周郎赤壁,也必然联想到自己。他的感慨是什么?我们来看下阙的内容。”
我打开了录音机,音量放得不大,我看着学生们说:“咱们大家一起来读下阙,好吗?”
学生们高兴地说:“好!”我说“一——二。”
学生们齐读,真是书声朗朗,令人舒畅。
学生们一读完,我又指点着图画说:“苏轼伫立在赤壁矶上,他是怎么样怀古伤今的?末二句是什么用意?请大家各抒己见,不要受拘束,大胆地说。”
学生们也不举手了,纷纷站起来谈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作者写了周瑜的年轻,写了他的英雄壮举”,有的说:“作者还写了美人来烘托”,还有的说“末二句写出了作者悲观的情绪”……
学生们的发言很主动也很热烈,争论不休。我都给予鼓励和肯定。
我看看两位领导很欣赏这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情景,他们的脸上依然是笑意笼罩。
我看看该收场了就用教鞭敲敲黑板,学生们都静下来了。
我的脸上也是微笑着,而且是浸透着作者的情绪,我的精神境界也来到了词的意境里。
我又朗声说道:“下阙是怀古伤今,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以自托。‘遥’字把我们读者从现实带到古代的战场。”
“‘小乔’二句是以美人来烘托英雄。精彩句是‘羽扇’二句,精心刻划周瑜英俊潇洒、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克敌制胜的英雄壮举和儒将风度,羡慕之情跃然纸上。”
“‘故国’三句感叹自己功业未就,末二句是收束全词,情感复杂,既有无可奈何的消极又有不安现状的愤慨。”
我越讲越情绪高昂,学生们越听越愉悦,领导越听越欣赏。
下一步,就是联系现实了。
我说:“苏轼是个多才多艺之人,本应名成功就,可是,他为什么追慕古代的英雄业绩,慨叹自己的功业无成?他若是在今天的新时代,他会怎么样呢?请大家谈自己的看法,不拘一格。”
学生们忽的一下子站起来抢着谈自己的看法。
我看两位领导都瞪大眼睛,挺起身子,听学生们发言。
学生李炎说:“我说一点自己的看法。苏轼虽说是多才多艺,但是他是个正直之士,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他不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安邦定国,只能遭到迫害,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悲剧。”
(https://www.vxqianqian.cc/4425/4425520/11111103.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