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大汉帝国全史(共五册) > 第五十一章 最后的使徒

第五十一章 最后的使徒

要知道曹真第一次提出进攻方案,说要走斜谷道进攻蜀汉时,司空陈群等人以斜谷道难走为由表示反对,魏明帝曹睿因此没有同意。哪知曹真并不罢休:走斜谷道不行,那走子午谷行不行?陈群仍说不行。这时候曹睿下诏让大家就陈群的意见跟大司马曹真讨论出兵子午谷的问题。

哪知曹真是个伐蜀的狂热者,他抓住曹睿诏书上的漏洞指挥群臣道:“陛下只是让大家讨论走子午谷是否可行,对于伐蜀一事则是肯定的。”

所以,严格来说,曹真这次行动是大不敬的矫诏行为。如果行动胜利了还好,如果失败,他自己怕是怎么也脱不了责任的。如今怎么会还没有交战,仅仅因为大雨就退兵呢?既然退兵,那就说明两军不但已经交锋,而且曹军还吃了不小的亏。

对于诸葛亮的这次重大胜利,陈寿着笔如此草率且语焉不详,这自然不能让后人满意。于是,罗贯中干脆自己来了个“安居平五路”,替他把坑填上。

击退曹魏如此大规模的进攻,显然给诸葛亮增添了不少信心,他准备再次北伐。

第二、三次北伐,诸葛亮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蜀军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他们落后且低效的后勤运输拖累了前线军队前进的步伐。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发明家诸葛亮经过潜心研究造出了用于解决后勤问题的半自动化运输工具:木牛。据《诸葛亮集》记载:一人驱使一木牛,可以装载一个人一年的口粮(约四百斤),人走六尺,木牛前进四步,日行二十里而人不觉得累。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三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这一次,诸葛亮走的还是出祁山的路线,围攻驻守祁山的魏将贾嗣、魏平。

这时候,曹魏的大司马曹真已经病死,接替他的是司马懿。司马懿此前都督荆州,还没和诸葛亮对阵过,但他显然对诸葛亮有过深入的研究。因此,他不同意张郃分兵据守的建议,执意率大军到祁山与诸葛亮对峙。

诸葛亮最担心的便是魏军坚守不出,正巴不得司马懿能来。等曹魏大军一到祁山,诸葛亮便留下部分兵力在祁山牵制他们,亲率众将领直扑上邽。防守上邽的是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后将军费耀、征蜀护军戴陵,他们只有四千人,竟敢迎击蜀军,于是被诸葛亮大破之,只好聚拢残兵,龟缩在上邽不敢动弹。

司马懿得到消息后,赶紧从祁山跑到上邽,然后两军又在上邽附近对峙起来。诸葛亮见在上邽再讨不到好处,便率军稍微后撤,想引诱司马懿出战。结果司马懿确实跟了上来,两军在卤城附近再次相遇,可司马懿一找到蜀军主力,马上敛兵聚险不战。

其实,司马懿的战略很简单:集中兵力盯住诸葛亮的主力,不打,和他拼后勤补给能力。集中兵力,可避免队伍分散,遭诸葛亮各个击破;盯住蜀汉的主力,可以防止蜀军出其不意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避免太大程度的损失;不打,避免战斗中出错,给诸葛亮可乘之机;拼后勤消耗,以长击短,直击诸葛亮的软肋。

可以说,以司马懿的才能,他已经将能做的做到了最好。可他手下的将军们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如果要坚守,那大军就不必远来祁山,只需固守紧要,拉长蜀军补给线,再寻机切断它;既然来了,就应当大举进攻蜀军。而司马懿现在既要来又不敢打,像什么话!

将军们一再请战,司马懿就是不同意。那些心直口快的将军就不客气了:“都督畏惧蜀军如畏惧老虎一般,这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吗?!”

以司马懿的脾气秉性,只要能获胜,什么事情他做不出来,哪里是怕人耻笑!但他架不住众人的一再请战,五月份,在众将领的强烈要求下,司马懿命令张郃进攻蜀将王平,自己则率大军进攻诸葛亮的主力。魏军难得敢出击,诸葛亮自然不会做防守反击的打算,立即命令魏延、吴班、高翔率军迎击。

按说曹军财大气粗,骑兵不仅数量多,而且武器装备精良,这样的军队在对攻战中应该是占据上风的,奈何蜀军中有个一人抵得上万人的大发明家诸葛亮。

为了对付曹魏的骑兵,诸葛亮至少发明了两种特殊的器具:一种是不管怎么扔都有一个尖头朝上的四角钉,专门用来钉魏军战马的马掌;一种是可以十连发的弩箭。曹军骑兵的战斗力再强,也要近身后才能发挥出来,而诸葛亮就是不给他们近身的机会,冲锋中的魏军战马只要踩中四角钉,吃痛之下必然人仰马翻;那些没踩到钉子的,身上的铁甲又抵挡不住诸葛连弩长达八寸的铁质箭头的穿透;等剩下几个侥幸冲到近前的,早已心胆俱寒,更不是蜀军士兵的对手。

这一战,蜀军斩敌首三千,缴获魏军骑兵玄铠五千副、角弩三千余张,取得巨大胜利,司马懿只能退守。蜀军占领祁山,并且向东大踏步前进。

又过了一个月,诸葛亮在大胜之后士气正旺之时意外地选择了退兵。

原来,六月夏秋之际阴雨绵绵,负责后勤保障的李严办事不力,致使军粮无法按时送达,便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到前线劝诸葛亮退军。

没有军粮,诸葛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百般不愿也只能退兵。这时候,一直龟缩的司马懿出人意料地命令张郃追击蜀军。张郃本来是不愿意的,因为兵法有云:“归师勿追。”而且,蜀军不是败兵,而是大胜之后整装有秩序地后退。追击这样的队伍,风险非常大,可司马懿不听,仍然强令张郃追击。张郃无奈,只好带着队伍朝诸葛亮退却的方向追去。

蜀军急退,张郃猛追,一直追到木门道,然后遇到了诸葛亮的伏兵。

我们之前说过,张郃是魏军的名将,能力、水平不在张辽之下,是曹魏在陇右及关中的支柱。张郃本人不仅熟读兵法,能征善战,应急和反应能力更是一流。遇到紧急情况,张郃往往能根据战场的实况迅速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当年在官渡,面对郭图的谗言,张郃迅速投奔曹操,被曹操引为“韩信归汉”;后来在汉中,夏侯渊不听劝阻被黄忠斩杀,张郃第一时间收拢残兵,抵挡住了刘备的进攻;之前在街亭,张郃一眼就看穿了马谡的命门,使诸葛亮功亏一篑。现在蜀军虽然设伏,但张郃一路追来未必没有准备。他豪气横生,迅速就地组织队伍进行反扑,大有趁机再胜诸葛亮一场的架势。

直到他右边的膝盖被一箭射中。

这是张郃预计不到的。重伤之下,他方寸大乱,一代名将最终殒命阵前。

诸葛亮虽然接连取得大胜,但最终还是因为军粮不足撤回汉中。

然而,让诸葛亮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当蜀军撤回汉中的消息传到成都,那个因为运粮不力而建议诸葛亮撤军的李严表现得大为惊诧:“丞相为什么撤兵啊?我这里的军粮很充足啊!”

转过头来,李严又跟刘禅说:“丞相这次肯定是假撤退,目的是诱敌深入。”

等这一番前后不一的言论传到诸葛亮耳朵里,诸葛亮内心恐怕出离愤怒:“前线形势明明一片大好,要不是你李严运粮不力,我这次就要直进长安,何至于退兵!”

于是,诸葛亮亲自来到成都,把李严前后的书信拿出来给大家看。这下李严没话说了,最后被废为平民。

不得不说,如果单这样看,李严的水平也太拙劣,这哪像一个能被刘备看重,并且在白帝城托孤时跟诸葛亮同时被委以辅政重任的大臣?

那李严究竟犯了什么事?

当然,首先是他后勤保障工作不利,又自己作死,导致诸葛亮好不容易取得大胜却不得不退兵,这直接惹恼了诸葛亮。但在此之前,李严已经三番五次挑衅诸葛亮的权威。

当时诸葛亮要率汉中的队伍北伐,就需要李严带兵填补大军离开后的空缺,负责汉中的防卫工作。这本无可厚非,北伐一事乃国之大事,自当全国上下勠力同心。李严作为蜀汉实际上的二号人物,去填补诸葛亮离开后留下的空缺,再合理不过了。可李严呢?他推三阻四就是不肯去,还说要在蜀地另划出五个郡,成立一个巴州,他李严做巴州刺史。很明显,李严这是想趁火打劫。诸葛亮虽然没有同意,但也没有处理他。后来,李严见做巴州刺史无望,又有了新主意:他要像司马懿一样开府治事。这时候诸葛亮正要调动所有蜀军对抗曹魏五路大军的侵犯,需要李严带两万人前去助阵,所以迫不得已退让一步,让李严的儿子李丰“督主江州”,部分满足了他的要求。

除了要挟诸葛亮,李严还曾给诸葛亮写信,劝诸葛亮“加九锡,进王爵”,这是不怀好意地把诸葛亮往风口上推。因此,诸葛亮想处理李严这个破坏团结、影响北伐大业的家伙,恐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这次他自己犯浑,落了这么大一口实给诸葛亮,正好让诸葛亮名正言顺地处理他。

然而,事实仅此而已吗?

恐怕也不是。实际上,李严的问题并不是他个人和诸葛亮之间的问题,而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和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之间的问题。当年刘备由荆州占领益州后,随之而来的是好大一批荆州人士,这些人占据了益州许多重要位置。

这本来很正常,刘备作为一个外来户,占领一块新的地盘后,为了治理地方任用自己的熟人、亲信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益州集团的士人虽然心怀不满,但他们作为战败者再不满也只能忍气吞声,把怨言消化在肚子里。可好巧不巧,刘备刚刚称帝就在夷陵赔光了自己的老本,荆州集团的很多将领以及益州集团中亲刘备的人都折在了从猇亭到白帝城的路上。这些空缺出来的位置需要诸葛亮从益州本土士人中选拔人才进行填补,这使得益州集团势力壮大,甚至到了可以和荆州集团分庭抗礼的地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选择李严为诸葛亮的副手也是形势所迫,只为保持荆州和益州两个集团的平衡,维护蜀汉的统治。

刘备自己草草收场,把一大摊子事丢给了诸葛亮。接手之后,诸葛亮的首要任务是稳定集团内部的关系。虽说丞相的职责本就是平衡朝中各方面的势力,但诸葛亮要做的远不止这些。

我们知道,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即便放在中国两千年封建朝代所有丞相中,他也是名列前茅者,为后世敬仰。这样一个丞相,除了要让大家的日子过得尽量好一些,更要把朝廷上下拧成一股绳,使蜀国军民勠力同心,完成先帝刘备的遗命。而在完成这些的同时,诸葛亮还得保证自己不被上级猜疑,不被下级嫉恨,至少不会如曹操般日后落人口实。

怎么才能做到这些呢?诸葛亮不仅处事要公平、公正、公开,更要做到做事胸怀坦荡,亲力亲为,将自己置于众人的聚光灯之下,以自身给蜀国的大小官员做榜样、树标杆。

诸葛亮无疑做到了这些。因此,为了维护蜀国内部的稳定,不管是处理益州集团的首领李严,还是处理荆州集团的重要人物廖立,诸葛亮都做得堂堂正正,不仅让人无可挑剔,甚至李严、廖立两人也难生怨言。

这已经很难了,但对于诸葛亮来说这还远远不够,治理好蜀国内政不过是安稳了内部,他还有更大、更艰难的目标需要达成,那就是完成国家的统一。

这在所有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此后世许多人批评诸葛亮在北伐一事上不切实际,甚至指责他穷兵黩武,把蜀国带入深渊,还有人说他军事能力不行。陈寿就曾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是一流的,治军水平也很高,但打仗不行,只能规规矩矩地打阵地战,一旦战场发生变化,他就抓瞎了。

由此可见,哪个朝代都有“键盘侠”,区别只是他们手中是否有键盘罢了。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蜀汉国小民寡,而且偏于一隅,国力远不及曹魏,要实现统一就必须不断发动战争,通过战争转移蜀汉内部的矛盾和民众的注意力,在战争中谋求发展,在战争中寻找机会。

诸葛亮为什么要接二连三北伐?

因为和曹魏相比,蜀汉的人口基数太小,综合实力差得太多。如果诸葛亮停下进攻的脚步,一心谋求发展,那么在蜀国发展的同时,人口基数大的魏国也在发展,而且时间拖得越久,双方差距就会越大,对蜀汉越不利。因此,刘备在夷陵大败之后,诸葛亮也仅仅恢复了四五年,粗略平定南中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北伐。

诸葛亮知道,他不能等,蜀国也不能等。

要打仗,诸葛亮又被他自己的身份束缚住了手脚。虽然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成了蜀汉实际上的统治者,可再怎么“实际”,诸葛亮也不姓“刘”。蜀汉的主人是刘禅,不是他诸葛亮。因此,他不能像刘备那样豪赌一把,哪怕把蜀汉整个输掉也无所谓。

诸葛亮的北伐当然要胜利,但在胜利之前首先不能输,诸葛亮的身份、为人和秉性都决定了他承担不起因战争失败导致蜀国灭亡的后果。因此,诸葛亮首先得保证在战争中不失败,然后才能考虑争胜的问题。

要做到先保存自己再打击敌人,这就注定诸葛亮不能行险,但我们知道,战争中要以弱胜强、以寡敌众,就必须兵行险着。项羽攻巨鹿,韩信伐赵国,刘秀战昆阳,哪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是死中求生,惊险至极!而且,经典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不可再为,难以复制。

就好比如今的那些大企业家,或许他们真是白手起家,历经艰苦、曲折后成就一番事业,但我们普通人看到的只是其中一两个成功的,而忽视了与之同时期起步,路线和背景相似,却最终倒在通往终点路上的绝大多数人。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谁都知道风险和机遇呈正相关的关系,风险越大,机遇往往也越多。但诸葛亮不能拿整个蜀汉去冒这种风险,在机遇与风险并存时,他只能选择那条风险相对较小的道路,于是便有了为后人所诟病的“子午谷奇谋”事件。

事情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当时诸葛亮决定出兵,在南郑做好了战前部署,这时候都督前部的大将魏延给诸葛亮提出这样一个计划:

让诸葛亮给他一万人马(包括五千精兵,另外五千人运粮食),他带着这一万人出褒中,走子午谷,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曹魏方面防守长安的是谁?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这是个没什么用的公子哥,看见他魏延神兵天降,必然吓得转身就跑,那样他就可以占领长安。而曹魏方面从听说长安失守到聚拢大兵前来,至少要二十天时间。有这三十天的时间,足够诸葛亮带着大军从斜谷道抵达长安,而只要诸葛亮及时到达,长安以西便都是蜀国的。

诸葛亮没有同意。道理很简单:若魏延这个计谋成功,诱惑当然很大;可若失败了呢?他这一万人肯定折了,而诸葛亮蓄谋已久的北伐也将受到极大影响,不如他堂堂正正地出师,打一个地方就占领一个地方来得稳妥而实际。

同样,我们可以再揣测一下诸葛亮的北伐,尤其是第一次北伐,他为什么要出祁山?

因为诸葛亮心里的目标或许并不是长安,或者说长安只是诸葛亮第一次考试的附加题,而他本来的首要目标是陇西,也就是雍州和凉州。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汉中到关中之间横亘的是高耸的秦岭,而要穿过秦岭,从西到东有四条路可以选择: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这四条道路虽然难走,但胜在距离短;而从西边绕过秦岭的祁山道则不然,不仅路没好走多少,还得走一个大大的弓背,远的不是一丁半点儿。

如果诸葛亮是奔着长安去的,那他没有理由不在其他四条路上多下功夫。而且,出征前诸葛亮还给蜀军的第一号猛将魏延加封了凉州刺史这一头衔,而这里面的深层含义可能就是:当时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陇西的雍、凉二州。

那到底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我觉得不仅有,而且可能性非常大。首先,战争不是儿戏,以蜀国的国力,一个平A[1]直接推到长安、回归故都的可能性不大。其次,陇西地区面积很大,又盛产蜀地急缺的战马,通过一次战役拿下陇西,成绩已经很大,谁都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当然,如果顺利,接下来兵不卸甲,马上从陇西进攻长安也不是不可以。但以诸葛亮稳重的性格看,将陇西作为第一目标是合适的。

诸葛亮不是没冒过险,火线提拔马谡就是他的冒险之举,可他得到的是什么?丢了街亭。其实,即便丢了街亭,蜀军折损的最多不过马谡的五千先锋,诸葛亮完全可以将战线后移,收拢队伍再战。他为什么就退了呢?

原因只有一个:求稳。

因此,诸葛亮之后的每次北伐但求十全,不肯冒险。即便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诸葛亮的北伐其实仍在稳步前进。到了最后,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之南的五丈原,蜀军屯田的士兵与当地百姓甚至已经杂居在离长安不过四五十里的渭水边上。

这表明诸葛亮其实一直处于胜利状态,这不是他军事能力的证明又是什么?

其实,不管后人如何揣摩、推演,都难以理解一个真实的诸葛亮。真正懂得诸葛亮的,恰恰是他的对手。

而作为其对手的司马懿只是参观了蜀军撤退后遗留下的军营壁垒,便不由得发出衷心的感叹:“天下奇才也!”

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明明是人,却总让后人感觉他们是神。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因为李严运粮不力而不得不停止,之后蜀军罕见地进入暂时的平静期。其间,一方面,诸葛亮严厉处理了以李严为首的不尽职官员,进一步稳定蜀汉的内部政治;另一方面,总结后三次北伐的经验,针对制约蜀军的最大难题后勤补给,诸葛亮一边发展农业,一边对之前的木牛进行改进,制造出更适合在山地运粮的流马。

经过两年的休整和准备,诸葛亮准备发动第五次北伐。

之前的四次北伐都只持续了两三个月便因缺粮而撤军,这一次北伐之前,诸葛亮或许已有所感,随即先与东吴约定,共举大军两面出击。然后,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踏上了他最后的征途。

四月,诸葛亮到达郿城,蜀军驻扎渭水之南。与此同时,东吴孙权率十万人进攻合肥新城,并命令陆逊进攻襄阳,孙昭进攻广陵。

与诸葛亮对阵的,依然是司马懿。

司马懿的策略还和之前一样:盯住诸葛亮,坚守不出,拼后勤补给。于是,两军在经过短暂交锋后于五丈原展开最后的对峙。

司马懿是没有信心和诸葛亮正面对抗的,他认为只要坚壁不战,等蜀军粮草接济不上,自然会撤退。因此,即便诸葛亮派人送一套女人衣服给他,羞辱他是个大娘儿们,司马懿也不打算出战。

可司马懿不能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因为他能忍,他手下的将军们可不能忍。而且,在知道诸葛亮送来女人衣服之后,司马懿手下的将军已经激愤,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怕众人不听他的忍不住私下出击,眼睛一转,想出一个缓兵之计。他故意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拿着诸葛亮送来的女人衣服又摔又踩,估计还问候了诸葛亮的先人,然后跟手下的将军们说:“你们等着!我现在就派人去跟陛下请战!”

司马懿自己就是前线总指挥,战与不战,哪里用得着派人回去请示!而魏明帝曹睿显然事先和司马懿通过气,很配合地派卫尉辛毗持节到军中,以皇帝的名义制止司马懿出战的请求。

这下司马懿就有理由了。他手一摊,对将军们说:“没办法,陛下不允许啊!”

这事被蜀军的探子得知后,姜维对诸葛亮说:“丞相,辛毗这一来,司马懿估计是不会出战了。”

诸葛亮只能无奈地摇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打算,也就是给手下们装装样子而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估计能打过我,哪里还会千里请战?”

司马懿在等诸葛亮自己退兵,但诸葛亮这次已经打定不胜不归的决心。两军对峙百余天后,蜀军仍没有退回去的迹象,诸葛亮甚至让士兵直接在前线屯田,准备做长久对峙的打算。

虽然对于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前所上的《后出师表》究竟是他本人所作,还是后人托名伪作,如今仍未有定论,但《后出师表》中所表达的确实洽合诸葛亮的思想。诸葛亮清楚地知道,蜀汉的基业不能苟安,即便不去讨伐曹魏也是死路一条。与其等死,不如在战斗中寻找机会(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而他立誓将以自己的性命去努力完成这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正是诸葛亮身上巨大的精神压力(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使得他不得不事必躬亲,鞠躬尽瘁,从而耗尽了他的生命。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在军营中的诸葛亮突发疾病,很快便重病缠身,但他依然没有撤军的打算,准备为蜀汉的基业拼尽最后一口气。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再给他时间。公元23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公历十月八日),诸葛亮在军中病逝,与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梦想一起葬在了五丈原。

[1].游戏用语,指普通攻击。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098.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