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郡守接见的机会,项梁和项羽两人进了郡守府。殷通见到来的只有项梁叔侄二人,便没多加防备,结果在项梁的授意下,席间项羽突然发难,拔出腰间佩剑只一剑便取下殷通的首级,之后更是只身一人格杀了郡守府里的上百皂隶——即便不考虑技术问题,这也是个繁重的体力活儿,理论上来讲,这通常是在武侠小说里才能看到的情节。我们无从考证其真实性,但我们之后仍将看到项羽多次进行以一敌百的格斗。
项羽杀了殷通后,项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出他别在腰间的印章——这下项梁就成了会稽郡的郡守,随后他开始组建自己的军队。吴中自然不同于沛县那种小地方。刘邦在父老乡亲的全力支持下才收得两三千人,甚至我们可以臆测里面包括部分老弱病残,而在吴中,项梁很快就募得精兵八千,组成了秦末各地武装中战斗力极其强悍的项家军的班底。
有了军队,项梁就开始行动了。最初的项家军只是在吴中地区出没,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和战略。但项梁的机会说来就来,起兵不久,项梁见到了一个叫召平的人。这个人自称是陈胜的使者,奉陈胜的王命拜项梁为楚国的上柱国,并带来了陈胜的命令:要项梁带兵渡过长江,向西进攻咸阳。
得到任命的项梁很高兴,很快就领命带着队伍过江了。但其实项梁是被召平骗过去的。召平原本只是奉陈胜之命征讨广陵,可他没能完成任务,又碰上当时陈胜被章邯击败,秦军已经近在咫尺,召平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便找到项梁,自称奉命行事,其实是希望项梁过江挡住秦军救自己一命,或许他在颁布陈胜的命令时连个正式的委任状都没有。当然,老谋深算的项梁也不可能轻易上当,可他依然很高兴,因为陈胜生死未卜,那么他上柱国头衔的真实性只有天知、地知、召平和他自己知。
项梁渡江后打着上柱国的旗号,很快便得到了许多楚地反秦武装的支持,陈婴、黥布、蒲将军等都主动带枪投靠,项梁的军队迅速发展到六七万人,可见项氏的名声和上柱国的头衔还是很有号召力的。军队壮大后,项梁还没来得及着手对付秦军,就面临一个不得不马上处理的问题,那就是景驹。
于公于私景驹都是项梁必须解决的人。一方面,关于陈胜的下落,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消息,而景驹代理楚王,对楚系的起义军来说是一种公开分裂义军的行径;另一方面,对项梁来说,他是受陈胜“诏命”的楚国上柱国,如果陈胜已死,那正是他一展宏图的机会,岂容另冒出个楚王来骑在自己头上?项梁的不满是肯定的,所谓一山难容二虎,项梁和景驹之间必须先解决谁是正统这个问题。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很简单,那就是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景驹虽然人马比项梁多,但不是项梁的对手。项梁主动出击,只打了两仗,景驹的军队就被打败,景驹本人也没能逃过一死,时间大概是刘邦脱离景驹,在丰邑城下发呆的时候——这反映了刘邦这个人天生的政治警觉性非常高。他有可能事先已经意识到景驹这条船肯定会翻,所以才迫不及待地从景驹那里脱离。四百多年后,刘邦身上这种融入基因的高度的政治警觉性依然存在,一直遗传到他那个“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的后代刘备身上。
项梁解决了楚军的内部路线问题,又坐实了陈胜已死的消息,自然成为楚军实际上的领袖。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在薛县 (今山东滕州市南)对楚系的所有反秦武装力量进行了改编,并接受了居鄛 (今安徽巢湖市东北)的老头儿范增的建议。范增指出陈胜之所以败亡,主要原因之一是他本人过早地暴露自己称王称霸的野心,抛弃了“楚”这个有利的旗号。范增建议项梁现在应该重新把“楚”这个旗帜拾起来,继续使用。项梁于是派人在民间找到楚怀王的孙子、当时已经沦落为放羊娃的熊心,立他为楚王,并在盱台建都。为了让大家同仇敌忾,他依旧将新立的楚王熊心称为楚怀王,任命陈婴为楚国上柱国,而掌握楚军实际话语权的项梁则自封为武信君。
上柱国是楚国的官职,相当于楚国所有军队的统帅,在楚国是仅次于令尹的高官,而“某君”历来只是统治者授予个人的一个虚衔,相当于一种荣誉称号,并不是某种有实际意义的官职。可能有人不理解项梁的做法,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猜测下项梁的用意:如果项梁在楚怀王手下当一个有实权的官,哪怕是令尹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也是楚国的一个臣子,臣子是不能反对、推翻主子的,那叫以下犯上,大逆不道。而“君”则不然,它只是统治者赐予有重大贡献的长者的尊称,与统治者并不存在实际的关系,既在制度之中,又游离于体系之外。楚怀王熊心既然是项梁一手扶持起来的,眼下如果他安分守己,固然皆大欢喜,如若不然,等到时机成熟,随便给他安插个“昏君”“废物”之类的罪名,到时候作为有威信、有名望的长者的项梁迫不得已出来为天下黎民匡扶下社稷也未尝不可。总之,熊心在项梁眼中只是一个傀儡、一个招牌而已,对项梁来说,这个放羊娃自然是随时可以取而代之的。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295.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