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大汉帝国全史(共五册) > 背水列阵——韩信破釜沉舟

背水列阵——韩信破釜沉舟

虽然刘邦在和项羽的正面对抗中一直处于劣势,但并不意味着和楚军对比汉军的实力也一直处于劣势。相反,随着战争的进行,汉军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地盘在不断扩大。原因就是,在项羽鞭长莫及的地方,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不断取得胜利,其中最能体现韩信军事才能的要数灭赵的战争。

荥阳之战时,韩信按刘邦的命令和张耳带领三万人马去平定魏、代、赵这些地方。韩信以木桶做船渡河,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击败了魏豹,紧接着又击败了代地的夏说。后来刘邦在荥阳战事吃紧的时候,派人抽调了韩信大部分的人马,还命令韩信继续进攻赵国。这时候,刘邦留给韩信的除了少量军队,还有一个号称拥兵二十万的对手,而正是这个对手成就了韩信。

韩信要进攻赵国也不是什么秘密,赵王赵歇早就知道了。这个赵歇就是当年在巨鹿城里捡回一条命的赵王,大概是信奉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类的话,赵歇觉得既然当年自己如此落魄还能幸存下来,这次兵多将广,没什么理由摆不平韩信。于是,他亲点大军二十万,由在巨鹿一直陪着自己的丞相陈餘做主帅,两人一起出征以壮声势,队伍就驻扎在井陉口。

井陉位于太行山东麓,汉军要进攻赵国必须经过井陉,其间仅有一条宽数尺、长约百里的小道,出了这条小道就是赵军驻扎的井陉口。这是一个天险要塞,当时号称“天下九塞”之一,地势非常凶险。

韩信领了刘邦的命令,在代地紧急抓了一批壮丁,东拼西凑出一支队伍后向赵国进发,军队在井陉的小道前停了下来。

韩信不敢贸然前进,因为一旦进入这条狭窄的小路,队伍必须如同长蛇般一字排开,路面狭窄到两匹马都不能并排行走。在这种地方,如果队伍遭到伏击,真就连个周旋的余地都没有。

韩信的担心是有根据的,虽然赵国的国王赵歇没有什么才能,赵军的主帅陈餘也只是个沽名钓誉的货色,但赵军中有一位出色的军师李左车。

李左车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孙子,是当时有名的谋士。李左车敏锐地意识到汉军的困难所在,他建议陈餘,一旦韩信的军队进入井陉道,便让自己率军三万翻山去抄韩信的后路,然后一举截断汉军的粮草供应路线,而陈餘的队伍可以在井陉口坚壁不出,这样汉军的队伍进退不得又没了粮草,几天之内必然会溃散。

按理说,李左车的计策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既省成本风险又少,顶多是花上点儿时间。可陈餘是个假道学书呆子,偏偏要做道德上的翩翩君子,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正义之师不需要什么阴谋诡计”。自认为仁者无敌的他怎么肯理会李左车什么抄后路、截粮草、坚壁不出,还要等韩信的军队进退不能自乱阵脚,于是陈餘当即否定了李左车的建议:“我看兵法上说,如果你的军队是对手的十倍,就应该把他们包围起来;如果是对手的五倍以上,就应该主动进攻。现在韩信军队的情况我打听得非常清楚,说是一万人,其实不过数千,还是从千里之外前来进攻的。如果对付这几千人我们都不敢主动应战,那不是要被诸侯们小看吗?要是这几千人我们都不敢打,以后有更多的敌人来进攻,那我们要往哪儿躲?所以,这一次我们一定要漂漂亮亮地跟他们正面打上一仗,让其他的诸侯都不敢小看我们赵国。”

历史上像陈餘这样的“道德君子”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什么叫“空谈误国”。而韩信得到了李左车的建议被否决的消息,大喜过望,马上命令队伍整装进入井陉道。

其实,历史记录在这里遗漏了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透露陈餘否决了李左车的建议这一消息让韩信大喜的间谍。大家对这个人似乎并不关心,他本人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蛛丝马迹,但认真研究下这个人还是有意义的。

从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应该至少有这么几个特征:第一,因为李左车的建议是被陈餘否决的,而向来只有会议批准通过的建议才会被执行,会中已经被否决的建议不太可能很快被不参会的其他人得知,但这个人竟能知道得如此详细,所以他一定是赵国的高级官员,而且肯定参加了当时陈餘和李左车对话的会议;第二,他是一个值得韩信信任的人。不然仅凭他的一句话,韩信怎么会大喜过望,把自己手下的军队全数放进兵家所谓“死地”的井陉小道?考虑韩信本人的出身和经历,他似乎并没有可能安排一个如此高级的间谍到陈餘的身边,而且这个间谍还必须深得韩信的信任;再考虑陈餘和张耳的关系,那么这个间谍很有可能是张耳的亲信或旧部,也可能是张耳和陈餘反目后,张耳策反的陈餘手下,专门替张耳在赵国做地下工作。

前有项伯,后有安插在赵国的间谍。我们可以想象,刘邦集团中像这样安插在对手阵营中的探子并不是个例。正是有这样一群地下工作者的帮助,刘邦才能一步步削弱对手的实力,战胜对手;反观项羽,好容易有一个主动投靠的曹无伤,他却不知道保护,怎么能不失败?

汉军迅速行进在井陉小道中,一路上并没有遇到赵军的骚扰。队伍过了当地称为“绵蔓水”的一条河后,很快到达了离井陉口要塞三十里的宽阔地带。

韩信遥望着远处赵军规模庞大的军营,知道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按理说,队伍千里奔袭到达井陉口前,人马已经相当疲惫了,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也,应该休整休整再准备交战。可是韩信没有准备休整,因为他有他的苦衷:韩信手下的士兵不仅在数量上远远不及对手,组成上也有问题,他们部分是在魏、代两地连续作战的疲惫之士,部分是出发前刚抓来的、毫无战斗经验的平民百姓。这样的军队根本就是乌合之众,只能靠一股锐气跟敌人战斗。说白了,就是趁大家头脑发热的时候赶紧上,一旦拖一拖,让他们清醒过来,面对数量庞大的赵军,可能都不用对手进攻,他们自己就会溃散。

于是韩信决定冒一把险,他让士兵们背水下寨,同时命令两千骑兵每人都拿着汉军的旗帜,连夜到两军之间的山林中埋伏,主力军则准备天一亮就跟赵军决战。

这个时候的赵军虽然没有采取李左车的建议,但他们扼守井陉口要塞以逸待劳,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有利因素,可以说已立于不败之地。那韩信如何才能在这场汉军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战斗中取胜呢?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