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二月,大将军卫青兵出定襄,又和匈奴打了一仗,这次只取得了小胜,斩杀匈奴数千人。一个月后,卫青再次率十余万人出征,尽管一开始并不顺利,但最终给帝国带来了另一份惊喜。
和一个月前的出征一样,卫青率领着手下六位将军二出定襄。有鉴于历次出征时卫青手下的将领大多都是这几个人,我们也可称之为“六大金刚”,他们分别是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左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李广、中将军公孙敖和强弩将军李沮。这里不提其他人,单说这个前将军赵信。此人原名不详,本是匈奴的一个头目,降汉以后改名为赵信。由于出身的关系,赵信熟悉匈奴的地形,又作战勇猛,是打先锋的合适人选。这次出征,赵信和苏建所带的兵马都是大军中的精锐,一直走在前方为大军开路。
虽然此次大军出征也打了几次胜仗,但一直没找到匈奴的要害,且大部队的行军始终不顺利,于是卫青便命令大部队驻扎下来,派出先锋去寻找匈奴大部队的踪迹。作为前锋的赵信和苏建领命后就率领着各自的队伍出发了。开始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遇到什么阻碍,一路疾驰,越走越远,最终遇上了伊稚斜单于率领的匈奴主力。
这时候,苏建和赵信手下共计三千人,而匈奴骑兵少说也有好几万。欲战?虽然他们手下全是精锐,但苏建和赵信还不至于自信到相信靠这三千人就能打败匈奴主力的地步。想跑?文帝在位时,李广曾带着百十号人在离大部队几十里的地方和匈奴的几千骑兵不期而遇,当时,就连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的李广也没敢跑。他告诉手下,这么近的距离,一旦他们掉头逃跑,匈奴人就会立马来追,而且会一边追一边射箭,谓之“追射”。这样的话,他们只可能有一种结果,那就是“立尽”。既然连李将军都认为逃跑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硬着头皮上去死磕了,万一吓退了敌人,自己还能保住性命,实在不行,好歹也博个为国捐躯的名声。苏建和赵信合计后,带着手下径直冲入敌阵。赵信果真是“一点寒芒先至,然后枪出如龙”,他带头第一个扎进敌阵,接着双方就是一通厮杀。
但凡军队出征,不管规模如何庞大,先锋都是最重要的,能打先锋的队伍也必是大军中最精锐之师。这奋起余勇的三千骑兵对阵数万匈奴人,打打跑跑,居然持续厮杀了一昼夜。最后,苏建手下的士兵全部阵亡,而赵信手下也只剩八百人。
平日里经常听到很多青年或中年人吹牛,夸耀自己如何不畏死,其实那是因为他们还远没到临死的那一步。如果真到了要做出生死抉择的那一刻,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活着的。哪怕能多活一时三刻,他们也会为之付出一切。到了这个时候,想活命并不意味着贪生怕死,更多的只是人的求生本能,而能超越这种本能的,那就是英雄。
苏建显然还不是英雄,他一看自己的手下已经全交待在这里了,自己要是再不走,估计也要死在这里,而且都已打到这份儿上,自己回去也能有个交代了。于是,他便瞅个空子溜之大吉。赵信本来也想走,可他身边还有八百骑兵,目标太大,早被匈奴骑兵重重围住,跑起路来不如苏建孤家寡人来得轻巧。眼看赵信已到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境地,这时,匈奴人阵中认得他的人用匈奴话招呼了几句,赵信也用匈奴话回了几句。一阵叽里咕噜之后,赵信直接投降了。
当然,赵信自己可能也不觉得投降有愧于朝廷,反正他本来就是匈奴人。前些年,他一直帮着汉人打自己人,并不曾有过懈怠,也算对得起大汉。这下,自己虽称不上荣归故里,好歹也不算投敌叛国。
按理说,先锋部队被消灭,卫青也有指挥失误的责任。苏建和赵信的三千人和匈奴主力厮杀了一昼夜,汉军居然没有一兵一卒的增援,甚至事先都不曾知晓。直到苏建只身逃回大营,卫青才知道已经折了先锋。
对于如何处理逃跑回来的苏建,卫青否决了其他将领提出的杀苏建立威的建议,只把他关起来,准备押回长安等候皇帝发落。虽然他们一路上斩杀了上万匈奴人,但毕竟军队折损了先锋,于大军不利,再战恐怕也讨不到什么好处。然而,卫青并不打算撤军,因为他的外甥剽姚校尉霍去病带着自己的队伍已出去一天,至今还没有下落。
霍去病的父亲叫霍仲孺,是平阳县的一个县吏,他被派去平阳侯家做事的时候和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私通,生下了霍去病(瞧这一家子)。同样是私生子,霍去病和卫青的境遇却不可同日而语。霍去病生在侯爷家里,至少可以吃得上饱饭。到后来,卫子夫得宠,卫氏一族便一同鸡犬升天,霍去病更是获得皇帝的喜爱,小小年纪就经常在皇帝身边玩耍,可以说是命运的宠儿。等到了十八岁,霍去病长得高大壮实,马背上的功夫也是不凡。皇帝便让他随舅舅卫青出征,给了他一个剽姚校尉的名号,还让他在军中挑选八百名专属于自己的手下,并赋予他独立作战的权力。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