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久我写的东西,或许有人会觉得我是个以悲观眼光看世界的人,看谁都充满了阴谋论。其实,我的讲述以及一些有根据或没根据的猜测都只是想更为客观、公正地还原一段历史,还原一个历史人物,而不是像看神仙般带着某些耀眼的光环去看待那些曾经真真正正生活过、有血有肉的人。
而人,始终是非常复杂的。
那霍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大臣呢?
班固和司马光对霍光的评价比较一致,都认为他是一个忠臣,班固更是把他比作周公、阿衡(伊尹)这样的贤臣。班固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作为一个正统的官方史学家,除非是板上钉钉的奸臣、佞臣,其他人在他眼里都是一副“高大全”的扑克脸,以至班固在不少地方替他们文过饰非。霍光作为昭宣两朝的名臣,班固把他捧得高一点儿是很正常的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主要是给宋朝皇帝看的,以起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作用,所以突出放大人物的缺点必不可免,比如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就基本上全是负面的,可他也认为霍光是个忠臣。
那么,问题来了:霍光究竟算不算忠臣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忠臣的定义。所谓忠臣,本指忠于君主、效忠君主的官吏。从这个解释出发,请问,霍光效忠的是哪个君主?刘弗陵?刘贺?还是刘询?恐怕都不是。按吕思勉先生的说法,霍光拥立刘弗陵和刘询的过程,其实是他策划和发动的两次宫廷政变。立刘弗陵是不是霍光篡改武帝刘彻遗嘱所进行的一次宫廷政变,我们不好说,但废刘贺当然可以算一次政变,而擅自废立君主之人,显然不能算一个效忠君主的官吏。
也许有人要说,霍光的境界比较高,他效忠的不是某个皇帝,而是大汉这个朝廷,所以他不是某个皇帝的忠臣,而是大汉的忠臣。真的是这样吗?那么怎么解释他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的行为?昭帝刘弗陵十四岁便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可到二十一岁临死前,他还没能亲政(而且死得还蹊跷)。刘询明于吏治,可他的才能也是直到霍光死后才得以施展出来的。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汉的真正统治者不是未央宫龙椅上坐着的那位,而是下面站着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霍光之所以没有把龙椅上的那位拉下来自己坐上去,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么做名不正言不顺,而且他已经是“不是皇帝的皇帝”了,不管龙椅上坐的是谁,都是他说了算,犯不着冒险去戳破这最后一层窗户纸。
那他有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呢?从他给儿子起名“禹”来看,可能还是有的。禹是什么人?那当然是古代的贤君了,可大家都知道他后来做了件什么事,他废除了以往的禅让制度,把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是不是意味着霍光希望朝廷君臣的关系在自己的儿孙辈情况能有所变化呢?
既然霍光可能不算一个忠臣,那他是个什么样的臣子呢?能臣?权臣?名臣还是贤臣?
我还是先做下名词解析。这几个词很容易理解,所谓能臣,指能尽为臣之道的臣子,也指才高干练之臣。所谓权臣,指掌权而专横的大臣。所谓名臣,指有名的大臣。这个有名可以是好名,也可以是坏名,不但指当时为人所知,更指身后也被人牢记。而贤臣,指的就是贤能的大臣。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