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此劲爆消息,王音大喜过望,但他留了个心眼儿,没有就近去太后那里告密。告诉太后对自己能有什么好处?太后最多把皇帝叫过来骂一顿,对他顶多口头表扬两句,完事后他该侍中还是得侍中。而相比于太后,能给他带来更大利益的无疑是王凤,王音于是立即出宫,他要把这件事告诉大司马王凤。
得了王音的告密,王凤的第一反应是称病罢工。然后,他在家里酝酿了几日,觉得这时若与王章正面交锋,自己得胜的机会不大,莫不如走感情路线。于是,他上书一封,要求乞骸骨。王凤说,自己有三条应当被辞退的理由:辅政七年无建树,引发日食惊天人,旧病缠身难称职。然后,王凤说自己是仗着亲戚关系而非才华坐上高位的,天下人本就对他有微词。现在自己病体沉重,全仰仗皇帝的恩泽才没有死,希望能回家休养一个月,如果幸得不死再出来为国效力。言语间极尽哀伤之能事。
就事论事,我倒觉得王凤说的“三退”理由是很充分的,要是换个强硬的君主,只需在上面圈个“可”字,就能让王凤吃一次哑巴亏。可这份以退为进的上书经王凤的授意由宫内人传到了王政君那里,情况就不一样了。王政君一看自己的亲兄弟说得这么可怜,顿时伤心欲绝,遂以绝食向皇帝抗议。
刘骜本就不是个自己能拿主意的人,太后这一绝食,就绝了王章的命。原本倾向王章的刘骜立马又倒向了王凤,并发誓要治王章的罪。太后得了皇帝的保证,这才放下心来吃饭。王凤的病也立马好了,又能来上班了。
只可惜了王章,一个忠心耿耿的直臣,竟不如太后的两顿饭。
之后,原本还能跟皇帝密见的王章很快便被刘骜授意的尚书弹劾下了大狱,又经廷尉的不公正审判,被定为“大逆罪”。于是,王章的妻子和十二岁的女儿也一起被下了大狱。在狱中,王章和妻女被分开关押,虽可能只有数墙之隔,却好似身处天涯,不得一见。
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冬天的某一日半夜里,王章的女儿突然坐起大哭。哭声惊醒了一旁的母亲,她把女儿搂在怀里轻声安慰。近一年的牢狱生涯让这个本就坚强的女人变得更加坚强,她以为女儿是做了噩梦,便鼓励她不要害怕,女儿却一边抽泣一边说:“往日隔壁的狱卒清点犯人,总要叫九个,今天只叫八个就停止了,少的那个恐怕就是父亲。”说着便又痛哭起来,“父亲可能不在了。”
果然,第二天传来消息,王章死于狱中。后来王章的妻女被发配到了合浦,这个坚强的女人却在合浦靠采南珠为生,家财达到数百万之多,这也许是冥冥中上天给予他们的补偿吧。
王商和王章的死使得朝中大臣不仅不再反对王凤,甚至上朝面对王凤都只敢侧眼偷瞄,连直视王凤的勇气都没有了。王章死后,大臣们纷纷投到王凤的麾下,那个告密的王音很快便由侍中升为御史大夫。此后,非但长安城里,就连地方上的官员也大多出自王家门下。一时间,整个朝廷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多数官员要么姓王,要么骨子里姓王,汉朝几乎变成了王家的王朝。
那有人就有疑问了,都到这个地步了,刘骜也不管吗?他作为帝国统治者的尊严和态度又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这时候的刘骜想管也晚了。不说朝中的大臣,就连宫中的下人都是王家的人,他大概只剩下个皇帝的空号,已经没什么能力去扭转这个局面了。甚至有一次,刘骜很欣赏刘向的儿子刘歆,想封他做一个叫中常侍的小官,就连官衣官帽和官印都准备好了。这时,旁边有人提醒他:“陛下应先告知大司马。”
刘骜还不以为意:“这种小事情就不用惊动大司马了。”
刘骜的侍从们大概都是王凤派来的耳目,如果让王凤知道皇帝居然不经过他同意就随便下诏令,下人们恐怕都没有好下场。两旁的侍从于是赶紧跪地磕头,请求皇帝一定要先告诉大司马,否则他们就都磕死在那里。
刘骜无奈,只好叫人找来王凤,并把自己想封刘歆做中常侍的事跟王凤说了。其实,不管刘歆做什么官,对王凤都不会有一丁点儿影响。可刘骜居然在没有得到他同意的前提下就提前准备好了官印官服,这让王凤很不爽。王凤要给刘骜一点儿教训,让他也让所有的大臣都知道这个天下究竟谁说了算。等刘骜说完,王凤想也不想,直接表示不同意,并且没什么理由,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开始时刘骜大概还想争取一下,但看着王凤跋扈的样子最后他连反抗的念头都断了,只好让人把做好的官服撕了,官印也敲碎作罢。
此事大概剥夺了刘骜对政治的最后一点儿兴趣,他便由王凤闹腾去了。而且,刘骜年轻时极好色,食髓知味的他本就对男女之事乐此不疲,从此更是躲入后宫尽情欢乐,大有“躲进后宫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之意,再也不想管外面的事情了。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184.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