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李通原本就堂堂正正,也不以为意。这时候两人虽然依旧激动,但被这一把短刀抢了戏,后面结拜什么的就不太好进行下去了,只好另行约为联姻——刘秀打算将妹妹刘伯姬许给李通。这让原本壮志豪情、义气冲天的气氛略显诡异。
此时,刘秀到底比李通清醒,他又问了一个关键问题:“既然如此,你远在长安的父亲怎么办呢?”
此时李通一心想做一个中兴的功臣,心里大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想也不想就信口胡诌:“你放心,这个我早安排好了。”
既然李通这么说,刘秀便信以为真,于是两人约定了起兵的具体事项。刘秀拿着卖粮食的钱,加之李通的资助,在宛城秘密购置了一批武器、甲胄。依约定,刘秀与李通的弟弟李轶带着装备先回了舂陵,李通则联合李氏宗族和门客,准备在立秋后的某天以武力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和属正梁丘赐,挟持他们的队伍造反,响应刘縯在舂陵的行动。
这时,时间是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二十八岁。
等刘秀带着装备回到舂陵,这才知道刘縯在舂陵的行动并不算成功。虽然已策划多时,刘家宗族中不少长辈也已预见到刘縯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大概会有犯上作乱的举动,可一旦真的事到临头,一族上下没几个人敢站出来响应和支持刘縯,几乎都作鸟兽散去。这好比当今社会,一说见义勇为,生活中、网络里到处都是高声疾呼的勇士和键盘侠,可到了直面危险的那一刻,真正敢挺身而出的从来都是少数。
当刘縯带着他的门客在全族人面前高声宣布他将起兵匡扶汉室江山之时,舂陵刘氏一族大多数人的脑子大概都“嗡”的一声一片空白,剩下的只有一个念头:跑。
根据史书记载,就在大伙儿高喊着“伯升杀我!”,准备集体跑出舂陵四散逃命的时候,却被刘秀和他拉回的一车车装备堵在了村口。看到戴着高帽子、穿着大红衣服的刘秀和他身后堆得如小山高的兵器,年长的老人们又高呼:“像文叔(刘秀的字)这样忠厚的老实人也起来造反了(可见天亡新朝的时候到了)!”于是,众人稍稍安定,拿起武器加入了起兵造反的行列。
当然,依我的观点,《后汉书》的这段记载纯属扯淡,实际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在刘縯宣布起兵的时候,刘氏宗族一众人等要跑,那是人的本能反应。然而,起兵造反在那个年代是株连三族的罪过,不是说跑了就没事的。等他们稍微清醒一点儿就能想明白,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刘縯的举动已将全族人的性命置之死地。只要跟刘縯沾亲带故,无论是否赞同他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同党,第二天朝廷发下海捕文书通缉舂陵刘氏也是可以预见的,他们已无路可逃。而看到刘秀带回来的装备,让他们看到了获胜求生的希望。虽然这个希望在当时看起来非常渺茫,但九死一生总比十死无生强一点儿吧?众人遂认命,加入反抗新朝的队伍。
于是,在刘秀的帮助下,刘縯整合众人,得了七八千人的队伍,开始了他梦中早已无数次出现在脑袋里的造反。
以前一直是在背地里偷偷摸摸地小打小闹,这下子突然有了七八千人,刘縯的自信心膨胀起来。别人起兵造反,也就称个将军、都尉什么的,也有胆大不知死活的,上来就敢称王,可刘縯不一样,他给自己起了个与众不同的称号——柱天都部。
那“柱天都部”是什么?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大臣对国家很重要,则称为“柱国”,比如“上柱国”“柱国大将军”,意为国家的栋梁,是撑起国家的柱子。而刘縯端的了得,他要撑起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整片天,是为“柱天”;所谓“都部”,就是都统其众,也就是说这天底下的人都归他刘縯罩着,也都归他管。从这个古往今来未曾有第二人敢用的称号可见,刘縯这人对造反的狂热程度。
至于当年蔡少公的谶语,刘縯大概是这样想的:“管他呢,我命由我不由天!”
自信满满的刘縯从李轶那里得了李通准备在宛城带一支队伍过来响应他的消息,可几天过去,本该出现的李通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刘縯没办法,只好派同族的刘嘉去联络附近属于绿林军序列的新市兵和平林兵。
当时绿林军正因为瘟疫闹分裂,元气尚未恢复,新市兵和平林兵的首领王匡、王凤、陈牧等人一合计,觉得南阳刘家毕竟也算宗室,号召力远比他们的要强,干脆带兵和刘縯一起行动。
一下子有了超过万人的队伍,刘縯便要小试他的牛刀,于是他们先攻破长聚,再进屠唐子乡,战绩甚是辉煌。
当然,我们说过,秦汉时期十亭为一乡,单论人口,一乡大概也就两千五百户。“聚”则是一个比“亭”高半级,又比“乡”低半级的所在。因此,长聚和唐子乡只是两个芝麻绿豆大的地方,但拿下这两个地方对整个刘縯集团仍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长聚,随着新野县尉被击杀,当初在太学骑驴,后来骑牛上战场的刘秀此时终于夺得他人生中的第一匹马;在唐子乡,湖阳县尉授首,刘縯队伍的装备和给养得到了很大的补充。
此刻刘秀跟随刘縯左右,在马上拔高了身形,极目远眺前方的宛城,一条直通天际的光明大道似乎正向他逐渐展开。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170.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