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蔡伦因在窦皇后授意下构陷宋贵人,而由小黄门升迁至中常侍。这样看来,蔡伦大概会被归到佞臣一类。但就是这样一个宦官,在得到皇帝和窦太后赏识,甚至可以参与朝政后,仍尽心辅佐皇帝,为了纠正皇帝的错误还多次顶撞天颜。
然而,一旦到了沐日,这样一位“直臣”便会回家紧闭大门,拒绝一切来客,然后换件不起眼的衣服从小门溜出城,回归山野之间,甚至会以人类最原始的状态去感受大自然(暴体田野)。如果把这种行为艺术视作蔡伦最向往的生活,那他之前所有的努力,包括苦读、进宫、从政等,似乎都没有必要,他只需要继续在山脚下他家祖传的铁匠铺里打铁即可。
那蔡伦究竟想做什么?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其间能成大事者不过寥寥,绝大多数人穷其一生都难以惊天动地。但在这数十年间什么都不做又不可能,因此,和绝大多数仍在生活中折腾的人一样,“好歹做点儿事”大概是蔡伦的初衷。
机遇总是留给有本事的人,多掌握一门知识或技术,终究会有用武之地。在永元某年,窦太后让中常侍蔡伦“加位尚方令”。窦太后把持朝政之后做了许多不靠谱的决定,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她让蔡伦兼任了尚方令。这不仅是窦太后人生中难得的正确任命,大概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正确的任命之一。
“尚方”为何物?这是一个主管皇宫制造业的机构,我们熟知的“尚方宝剑”在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之前,意思只有一个,就是尚方制作的宝剑。作为国家顶级的制造机构,尚方汇聚了天下的能工巧匠。蔡伦能领导这样一个机构,对于充满才智的他而言正是如鱼得水。于是,在永元九年(公元97年),蔡伦首先改良了弓、弩、刀、剑等兵器的制作工艺,使汉代的武器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其中蔡伦监制的弩和剑闻名天下。
如果说制造兵器是蔡家本就擅长的,那对造纸术的改良则充分展示了蔡伦在发明创造上的聪明才智。
要替代竹简和丝帛作为文字的载体,纸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说到底,最基本的条件无非两个:一是取材容易,价格便宜;二是轻薄、柔韧,便于书写和保存。
说得简单,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蔡伦经过研究以往的造纸材料和程序,集合众人的智慧,又经历了大概千百次的失败,终于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制造出轻薄、柔韧且便宜的纸张,所用的材料不过是烂渔网、破麻布、干树皮等,可说是真正的化腐朽为神奇。后来,因为蔡伦在宫中宿卫多年,邓太后给他封了个三百户的龙亭侯。因此,老百姓把蔡伦造出来的纸亲切地称为“蔡侯纸”。
元初四年(公元117年),蔡伦又承担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东观殿监督从全国选拔出来的读书人、史官、博士等人对经史传记等进行核实、确认。然而,蔡伦的人生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变数。随着邓太后的驾崩,蔡伦第一个遭到皇帝的清洗。当“致廷尉”的诏书下达之后,蔡伦没有执行皇帝的命令,而是沐浴更衣,然后以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由于蔡伦确实参与了当年构陷宋贵人的冤案,又是邓太后的亲信,因此邓太后驾崩之后,亲政的宋贵人的孙子刘祜要拿他开刀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若因此就说蔡伦是个小人,甚至说他改良造纸术的初心不是方便群众,更非为百姓服务,只不过是讨好皇帝的奇技淫巧罢了,则未免太过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造纸术的改进不仅使纸取代了价格昂贵的缣帛和沉重不便的竹简,更重要的是,它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加快了文化和文明的传播,真正做到了“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少吃草”。改良之后,造纸术很快便传到南越及朝鲜等地,并随着丝绸之路传到印度、阿拉伯和欧洲,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现在,即便在国外,蔡伦也是享誉世界的名人。美国著名学者麦克·哈特博士在他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在中国人中仅次于排在第五的孔子;而在《时代》周刊评出的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中,蔡伦同样榜上有名。
伟大如斯的一个人物,怎么可能是个小人呢?
可刘祜并不理会这些,他清理了邓太后的党羽,又给自己祖母洗刷了冤屈,自然十分得意。然而,不久之后他的得意便少了几分,原因是亲政便意味着要独立面对许多问题和决策,而这些问题和决策并不容易,因为它们不仅关系到刘祜个人,更关系整个帝国的命运。一想到这些,刘祜不免觉得焦头烂额,有时候他可能还会产生一种错觉:在邓太后背后做一个儿皇帝可能也不是那么差,至少自己不用承担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比如,西域这个地方到底要不要继续经营?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139.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