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大汉帝国全史(共五册) > 飞扬跋扈

飞扬跋扈

李固虽然不能定梁冀的罪,但他想好了,这次无论如何要立年纪大又聪明的清河王刘蒜为帝,这样才能削弱梁家外戚的势力。而且,他已经和司徒胡广、司空赵戒通过气,有他们三公为首支持,大臣们应当敢和梁冀硬刚一回。

次日朝议,李固当仁不让,第一个站出来表态:“应当立清河王刘蒜!”

梁冀赶紧反对:“立……立……刘志!”

梁太后只好问:“司徒和司空的意思呢?”

胡广和赵戒同样表示刘蒜是合适人选。其他大臣一看三公已统一意见,赶紧随声附议。

只有梁冀不同意,他怒目瞪视李固,李固则毫不畏惧地直视梁冀。梁冀想发作又发作不得,毕竟三公带头要立刘蒜,刚毒杀了质帝刘缵的他心里不禁发虚,况且他也说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

于是双方僵持不下。梁太后一看这情况,既不敢反对立刘蒜,也不敢立刘志,只能宣布明日再议。

大臣们毕竟人多势众,事情越拖,对少数派越不利。如果再这样僵持一段时间,刘蒜大概很快就要当皇帝了。平日里飞扬跋扈惯了的梁冀眼看就要受挫,这让他十分不爽,但一时又下不了坚决反对的决心。

这时候,作为关键的一方,宦官的加入决定了事情的走向。

刘蒜到底是不是真的聪明而有德行,足以让三公为之折服,我们不得而知,但此人确有几分耿直秉性。但凡性格耿直之辈,多是真的猛士,敢于毫不忌讳地给自己看不上的人脸色看,并不屑于与之虚与委蛇。耿直的刘蒜平日里大概是看不上这些点头哈腰的宦官的,因此当曹腾主动上门拜谒的时候,刘蒜并没给其好脸色看,甚至曹腾给他行礼的时候,他也懒得回礼,惹得曹腾十分不爽,愤愤而去。

刘蒜不知道,他得罪了曹腾,也就连宦官们一起得罪了。本来还持观望态度的宦官集团现在也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于是,在梁冀犹豫不决的时候,曹腾连夜来到大将军府,跟他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将军作为国戚的这许多年,底下人仗着将军的名头可犯了不少差错。清河王以严明著称,如果他做了皇帝,那大将军不免要受手下的牵连。不如立蠡吾侯,可以保大将军富贵长久。”

人做事下不了决心,往往是因为未触动自身利益。如果可预见利益受损,大概没几个人会视而不见。曹腾的一席话让梁冀的关注点从是不是让刘蒜当皇帝,变成了是不是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于是他很干脆地对此说不,马上下定了立刘志为帝的决心。

这个决心一下,就再没什么能阻挡梁冀这个莽夫了。

第二天,梁太后再次召集大臣上殿,继续昨天的话题。等大伙儿都到了,才发现今天的梁冀已不同于昨日。他虽然口吃,还结结巴巴地说了跟昨天同样的话“要……立……刘志”,但这次他气势汹汹,且说完立即将手放在腰间宝剑的剑柄上,大有“谁不同意立刘志,就跟我腰中的宝剑商量商量”的架势。

虽然司徒胡广和司空赵戒私底下已和李固达成共识,但梁冀的气势震慑了他们。在面临对朝廷忠诚,还是对自己的生命忠诚的选择时,他们退缩了,唯唯诺诺地表示同意立刘志为帝。其他大臣一看司徒和司空都服软了,自己也没硬撑的必要,于是马上附和:“一切听大将军的。”

只剩下太尉李固和大司农杜乔仍坚持己见。李固还想抗议,梁冀却不给他说话的机会,直接以一句“退朝!”结束了朝议。

退朝之后李固还不放弃,连着给梁冀写了好几封信,不断地讲应当立刘蒜为帝的道理。可梁冀哪里会听他的?李固的坚持无法改变结果,只换来梁冀的厌恶,于是他让梁太后下诏罢免了李固的太尉一职,并在闰六月的庚寅日立刘志为帝。

这便是令诸葛孔明痛心疾首的汉孝桓帝。

然而,平心而论,梁冀立刘志为帝也有他不得已的地方。梁冀拥立刘志,自然是要把刘志当傀儡,自己坐镇发号施令。他曾经试图拉拢自己的反对派大司农杜乔,甚至在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六月提拔杜乔做太尉,但杜乔并不为所动,仍然坚持主持正义,不断和梁冀唱反调。

梁冀哪能受得了这个!八月,梁冀把自己的另一个妹妹嫁给刘志,并且立为皇后。朝中那些拍梁家马屁的大臣主张皇帝应当用最尊贵的礼节迎娶皇后,杜乔则认为如此不妥,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这下终于惹恼了梁冀。九月,借着洛阳地区再次发生地震,梁冀授意太后以“灾异”为借口罢免了杜乔。十一月,地方上的刘文和刘鲔造反,要立刘蒜为帝,劫持并杀害了清河国的国相。虽然事情很快就被地方官员摆平,但不可避免地波及刘蒜。于是,闭门家中坐的刘蒜祸从天上来,由清河王被贬为尉氏侯,封地也由清河郡改为桂阳。因为之前两次争夺帝位失败,现在又被牵涉到谋反的事情里,聪明的刘蒜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大概再难脱身善终,抵达桂阳不久便自杀了。

然而,这件事并没有因为刘蒜的死而结束。梁冀借机污蔑李固、杜乔与刘文、刘鲔二人有来往,要将两人逮捕下狱。梁太后知道杜乔是个忠臣,没有答应梁冀的要求,可梁冀还是把李固下了大狱,并且要以“谋反”之名断他死罪。

这是何等拙劣的借口!但凡长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李固、杜乔不可能和这桩地方上的谋反案有联系。因此,虽然梁冀出了名的跋扈,但事情离谱到这个份儿上大伙儿都坐不住了,心中有一丝正义感、自发站出来抬了腰斩的闸刀、集体到宫门为李固申冤请命的大臣达数十人之多。

这下梁太后心虚了,没经梁冀同意便下诏将李固从大狱里放出来。听说李固被放了出来,大家觉得这是正义的胜利,京城的百姓和官员们兴奋不已,纷纷高呼万岁。这个呼声惊动了还在大将军府里的梁冀,何曾被这样打过脸的他恼羞成怒,马上派人把李固重新抓进大牢。

罪名呢?

李固和刘文、刘鲔勾结谋反啊。

这次连大将军府的长史吴祐都看不下去了。他想据理力争,可梁冀哪里会听他的!吴祐憋了一肚子火没地方发,只好指着在一旁为梁冀书写奏折的从事中郎马融的脸,大声地指马骂梁:“李公(李固)的罪名是你一手写成的,若到时候李公因此而死,你有什么脸面出门见天下人!”

挨了明骂的马融也很委屈:“是梁冀要我这么写的,我能有什么办法?!”可他不敢反驳,只能把头转到一旁,默不作声。被暗骂的梁冀则暴怒如雷,可又不好发作,气冲冲地起身回内室,不再与吴祐言语。

再次入狱的李固知道,自己这次再不可能有生还的机会。在自己最后的时间里,他给胡广、赵戒这些曾经的同僚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我李固蒙受国家的厚恩,竭尽股肱之力,不顾自己的生死,只是为了能实现自己匡扶汉室,比肩文、宣两朝的理想。奈何梁氏在朝中胡作非为,你们这些人又屈从强权,把好事做成坏事,将可以做成的事生生搞砸!朝廷如果衰败,就是从现在开始的。你们享受着国家的高官厚禄却不思回报,难道以为后世写史的人也跟你们一样没有良心吗?!我李固这次虽死定了,但我求仁得仁,也没什么好说的。”

胡广和赵戒手捧李固的绝笔,感到无比悲哀和羞愧。两人边读边哭,擦干眼泪之后却依然如故,甚至还接受了梁冀的封赏。

其实,我们或许不必太过于苛责像胡广和赵戒这样有良知却不敢坚守立场、跟罪恶抗争到底的弱者,但敢于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显然更得后人尊重和敬仰。

李固是汉中固城人,司徒李郃之子,东汉中期名臣。他年少好学,博览群书。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是司徒的儿子,以免受到特殊对待,他常常改名换姓,骑着毛驴不远千里寻访名师,遂成一代大儒。成名后,李固屡次拒绝朝廷的征辟。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他以对策第一入仕。为官后,他因直言得失多次遭人诬陷和排挤,却仍不改初心,其后又以治平天下第一得到朝廷重用。汉顺帝驾崩后,李固为太后梁妠所器重,逐步升为太尉。他文能安邦,武能平乱,却因在帝位继承者的选择问题上坚持立长立贤而得罪大将军梁冀,最终连同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起被梁冀所杀。

李固虽死,但他临死前的呐喊日后终将唤醒一批人。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134.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