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大汉帝国全史(共五册) > 横槊按刀关云长

横槊按刀关云长

曹操和袁绍的决战,第一战在白马城打响。

到了四月,刘延已经快顶不住了,曹操于是决定增援白马城。这时候荀攸制止了曹操。他拉住曹操说:“我们现在人少,必须先分散敌人的兵力才可能打赢。”

曹操一想,是啊,分散敌人,自己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那怎么才能分散敌人呢?

荀攸低声告诉曹操:“我们先去延津,袁绍听说你到了延津,肯定会派重兵围攻延津,然后我们再袭击白马城。”

好一招声东击西!曹操顿悟,随即命令队伍大张旗鼓地向延津进发。袁绍果然上当,抽调白马城的部分队伍去攻击延津。可曹操的队伍到半路突然转向,偃旗息鼓,抄小路突袭白马城,让集结重兵、准备在延津和曹操决战的袁绍扑了个空。

等曹操的队伍离白马城只剩十几里地的时候,颜良的队伍才反应过来。不过,作为袁绍手下一等一的勇将,颜良的本事可不是盖的。曹军的突然出现虽然出乎颜良的预料,但他依旧临危不惧,下令全军摆开阵型,要和曹军战上一场。

可曹操不给他这个机会。没等颜良军的阵型展开,曹军中两支负责“先登”的敢死队就冲了出来。

这两支敢死队的领头人是曹操新得的两个并州降将。其中一支曹军先锋中当先杀出一将,长髯飘逸,速度惊人。颜良远远看去,惊为天人,不由得神驰物外。他正待仔细辨认,不承想,瞬息之间此将已突至其身前。颜良神情恍惚,措手不及,于己方阵中被敌将一招刺死。随后,那人斩颜良首级而还,袁绍军中虽有万人仍不可挡。

这个在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将军便是关羽。

这是《三国志》中明确记载的一场顶级将领间的公开较量,过程虽简单、粗暴,但可信度非常高,关羽也因此一战封神。

但仔细说来,仍有不少内容可供后人挖掘。

首先让我们好奇的便是关二爷用的是什么武器。答案肯定不可能是青龙偃月刀,因为历史上“偃月刀”第一次出现是在北宋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该书把当时世上的刀分为八种,分别是手刀、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其中,偃月刀在当时主要作为训练或者仪仗使用,虽劈砍威力巨大,但因为重量太大,并不适用于作战。

当然,关羽为何等人,自然不能按常人来理解。对他来说,提个百八十斤的偃月刀跟玩儿似的,怎么就不能上场呢?于是,我们又得回到史书中来。《三国志》中的记载很明确,关羽在这一战中只有两个动作,分别是“刺”和“斩”。

那么,我们可以代入偃月刀进行想象:只见关羽的马当时异常快,达到平时速度的两倍有余,哧溜一下便窜入敌营。这速度非但让颜良惊呆在现场,二爷自己也没反应过来,本来作战时要高举过头、从上往下劈砍、杀伤力巨大的偃月刀此时只提起来一半,刀头方与地面平行,双方便迎面撞个正着。于是,在惯性的作用下,刀头穿过颜良的身体,将他“刺”于阵前。

这时候二爷就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麻烦:偃月刀刀身狭长,刀头有回钩,刺进对方身体后卡死在肉里,一时半会儿竟拔不出来……

这当然是在开玩笑,但如果我们排除偃月刀,代入当时骑兵的两样制式武器再看以上情形,就没有违和感了。

当时骑兵的制式武器是什么?首先便是环首刀。

环首刀是汉代发明的一种直刃长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战冷兵器。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刀柄末端有一个金属环,作战时可将布条穿过金属环绑在手臂上。这样除非连手一起砍断,否则便不会出现武器中途脱手的意外。环首刀是一种划时代的武器,它的出现代替了骑兵以往常规使用的不利于劈砍且易折断的剑,极大地增强了骑兵的战斗力,是汉军最终战胜匈奴骑兵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汉中期以后,环首刀便成了正规军的标配武器。它也十分契合《三国志》中颜良死后被“斩”首的场景。不过,二爷身为一名武将,如果只有腰间一把环首刀便上战场,未免显得有些寒酸。而且,环首刀长于劈砍,如果上来就“刺”,又不免落于下乘。因此,我们还得为二爷配备一把在当时的场景中适于“刺”杀,又符合其身份的武器。

这种武器是什么呢?

唯马槊耳。

所谓“槊”,就是矛。东汉服虔所著的《通俗文》中更是点明“矛长丈八谓之槊”。也就是说,《三国演义》里张飞的丈八蛇矛其实就是槊。当然,既然是张飞专属的丈八蛇矛,那为显示它的出类拔萃,我们也可呼之“蛇槊”。而马槊就是在马上用的矛。

槊的出现也是在汉代,并且兴盛于以骑兵为主要战斗力量的战争年代。为什么说马槊是最合适的骑兵武器呢?因为马槊本身就是为重装骑兵而生的武器。

现代人的研究表明,马槊整体分槊锋和槊杆两部分,槊锋长五十厘米至六十厘米,两边开刃,中间有明显的破甲棱,可以轻易穿透大多数皮质及铁质甲胄。根据现在网络上一些不一定靠得住的说法,马槊的槊杆更了不得。制作一把上等马槊的槊杆,常常需要三年以上时间,而且必须用特定的柘木为原材料,还要将柘木制成篾(剖削成一定规格的薄木片),用油反复浸泡,再用麻绳、上等胶漆、葛布等反复包裹,直至用刀砍上去能发出金属的响声而槊杆无损坏,方才可以说合格。制作工艺之复杂超出常人想象,而且即便付出如此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槊杆的合格率通常也不超过百分之三十。

当然,上面的说法即便不一定准确,但作为将军的武器,其质量肯定也会与普通士兵所用的制式武器有所差别。

以下是马槊在战场上时常可见的情景:武将手持马槊配合高速运动的战马发动冲击,巨大的冲击力使锋利的槊锋带着坚韧的槊杆,在敌人尚未发出惨叫之际便已轻易穿透敌人的铁甲,甚至身体。那场面不仅过于血腥,而且会使敌人的血液连带肚子里的下水一起沾在槊杆上,恶心不说,还容易导致手滑,不利于继续作战。为了解决此难题,遂有人在马槊的槊锋和槊杆连接部位加上铁环,当槊锋穿透肉体抵达铁环处时便会受阻,使槊杆不能直接穿过。世人还给这个铁环起了个文雅的名字,叫“留情环”。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