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 2.解放思想第一人(3)

2.解放思想第一人(3)

这个时候,那些理学家们却还在平居高谈­性­命,“叠叠可听”,而一旦事情危急,竟茫然无计可施。

曾国藩在京城时师从儒学大师唐鉴,而唐鉴是湖南人,是湖湘文化的一个代表人物,奉行的是不同于理学修身派的理学经世思想,以修身作为经世的目的。这一思想基础,便成为曾国藩着意于关注世风、陶铸世风的前提。

于是,曾国藩抱定“以吏治人心为第一义”,“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工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收拾人心,以缓和民乱四起的社会矛盾,然后自强自立,腾出手来应对西方。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尚在做京官的曾国藩作《原才》,文中写道: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对风俗的重视和强调,是曾国藩一生贯穿始终之事。曾国藩立志于从空谈走向实行,即希冀由一二人开始。一二人的力量虽然很小,难以撼动强大的世俗力量。然而,由微而著,星星之火尚可燎原。同治八年即1869年,曾国藩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说道:

若夫风气无常,随人事而变迁。有一二人好学,则数辈皆思力追先哲。有一二人好仁,则数辈皆思康济斯民。倡者启其绪,和者衍其波。倡者可传诸同志,和者又可襢诸无穷。倡者如有本之泉放乎川渎,和者如支河沟会交汇旁流。……以直隶之士风,诚得有动者导夫先路,不过数年,必有体用兼备之才,彬蔚而四出,泉涌而云兴。

曾国藩有一个根本观念,那就是:一,人才要靠在位者的影响与培养;二,世之风俗取决于一二人之导向。曾国藩的目标就是想由一二人之倡,而达到千百人附和,以期彬蔚四出,泉涌云兴之效。由是,这“一二人”自然至关重要。这就是曾国藩之所以要以“美化教育人才为己任”的根本出发点。

士风世风与人才是紧紧相连的。曾国藩正是基于把人才的重要­性­提升到关乎世风的高度这样一种观念,立志转移士风,陶铸人物,培养一世之人物。面对日益衰败的社会现实,曾国藩自觉地寻求一代人才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他的这一根本理念又与湘军其他将领不谋而合,如胡林翼也认识到:

“方今天下大乱,不在强敌,而在人心。不患愚民之难治,正在士大夫之好利忘义而莫之惩。”

当然,如果仅仅是说说而已,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这样的话谁都会说。曾国藩当然不会止于说说罢了,他把这一观念时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以自己为楷模,培养国脉和士风。

如他在日记中写道:“治世之道,专以致贤养民为本。其风气之正与否,则丝毫皆推本于一己之身与心,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风气。故为人上者,专重修养,以下之效之者速而且广也。”

他与胡林翼说:“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我们所能做的,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浇风可使之醇,敝俗可使之兴,而其­精­微具存于古圣贤之文章。”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