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 2.解放思想第一人(2)

2.解放思想第一人(2)

那么,士风又如何呢?

曾国藩认为,自道光中叶以来,朝廷的文人风气就只崇尚浮华。他举了小楷和律诗二个方面为例,说这些文人士子在小楷方面倒是“工益求工”,在试律方面则是“巧益求巧”。

按理说,工益求工,巧益求巧,本是好事啊,为什么曾国藩认为是浮华不良的士风呢?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只在工与巧上做文章,而忽视别的实质内容,这样的风气当然值得警惕和忧虑。没有思想解放,曾国藩眼光不可能如此犀利。

那么,当时的朝廷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风气呢?曾国藩指出,这正是朝廷用人方面的风气所至。士子较为集中的翰林院、詹事府,这两个部门本是文人士子们最好的进身途径,他们中表现最佳的往往可以进上书房和南书房,但是保送进这些地方的人,唯一的标准就是看是不是工于小楷。士子较为集中的六部,他们表现好的往往以进军机处为荣。然而,军机处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唯一的标准是只看小楷工不工,律诗巧不巧。至于内容实不实,办事能力高不高,则完全不管。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曾国藩指出:“二三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榆修袂而养煦步,倡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见有慷慨以鸣不平者则与议其后。目击此等风味,盖已痛恨刺骨。”

这样一种风气,影响到军队,更是让人震惊。军队*成风,官兵骄惰之气日盛,许多官兵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将与将不相习,兵与兵不相知”,固然有军事体制上的问题,然而“胜则相妒,败不相救”则已经是风习难改。

在这样一种风气下,即便是人才也难以有出头之日。

要道破“万马齐喑”的现实,本身就需要多大的勇气。这等于吵扰了一个正在酣睡的人。然而,思想和知识界并没有因此而被唤醒,人们也并没有意识到曾国藩的用心所在,他们只当是又出了一个“另类”、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强项令”而已。大清国的子民们,或挣扎于吃饭穿衣这些基本的生活艰苦中,或昏昏然,一人告退,百人附和。曾国藩被遮蔽了,以至于若­干­年,曾国藩的一个核心幕僚赵烈文深有感慨地说:

“老师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

学风同样反映世风。

儒家学风本来讲求经世致用,知识分子有一种强烈的关心时政、关注国是、针砭时弊、勇于担当、救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实学­精­神。即便是被后世攻击谩骂不绝的程朱理学也是讲求“内圣”、“外王”的经世之路。特别是朱熹的理学,本就起于南宋统治岌岌可危之际,是冀由修身而达至改变社会风气以挽救国家的。所以宋明以来,儒学的理想与儒者的天下国家之责任一以贯之,六百年间传承不息,并一直以主流文化的感染力在影响着知识分子,与这个过程相伴的,就是知识分子的士气日益高涨,以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清朝统治者由于文化上的自卑心理,在思想上长期实行高压政策,用严酷的文字狱,打击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勇气,迫使他们走上闭门治学之途,与国家闭关自守的政策相一致,整天与考据相伴,一度形成被后世学者津津乐道的所谓乾嘉实学。

在这样一种学风下,人们闭门读书,而当社会危机到来之时,竟毫无察觉。直到林则徐出于反侵略战争的需要,睁眼看世界之时,才知道中国与世界不仅久已疏远,而且日益衰弱无力。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