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 2.解放思想第一人(5)

2.解放思想第一人(5)

近代中国史上,被大才子梁启超称赞的人极其罕见,然而,偏偏对曾国藩,这位目无余子的大才子却屡屡称颂不已。如他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成就震古烁今,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他甚至说,如果曾国藩在世,今日混乱的局面一定靠他来拯救:

曾文正公,近日排满家所最唾骂者也。而吾则愈更事而愈崇拜其人。吾以为使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彼惟以天­性­之极纯厚也,故虽行破坏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极严谨也,故虽用权变焉可也。故其言曰:“扎硬寨,打死仗”;“多条理,少大言。”曰:“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彼其事业之成,有所以自养者也。彼其能率厉群贤以共图事业之成,有所以孚于人且善导人者在也。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那么,是什么使得梁启超对曾国藩如此叹服呢?是权术权谋吗?显然不是!而是“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后人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在青年毛泽东看来,“国学者,统道与文也。姚氏《类纂》畸于文,曾书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曾国藩的真正意义在梁启超看来就是自拔于流俗,引领流俗,变革世风。

上述那段话,与梁启超说曾氏“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并说其著作“实揭吾国民之伟大­精­神”是一致的。

梁启超在这里以曾国藩改造社会风气勉励学生,此后他还在光绪三十一年发表的《德育鉴》也是以曾氏的《原才》一文作总结,可以看出曾氏人格修养的影响及转移社会风气的作为,实际上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梁启超在同年八月二十九日的家书中,同样可以资证明:“我国古来先哲教人做学问的方法,最重‘优游涵饮,使自得之’,这句话以我几十年之经验结果,越看越觉得这话亲切有味。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最后梁启超还不忘称道曾国藩的转移习俗之功:

“即曾文正生雍、乾后,举国风习之坏,几达极点,而与罗罗山诸子,独能讲举世不讲之学,以道自任,卒乃排万险冒万难,以成功名,而其泽至今未斩,今日数踔敦笃之士,必首屈指三湘,则曾、罗诸先辈之感化力,安可诬也!由是言之,则曾文正所谓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者,必非不可至之业,虽当举世混乱之极点,而其效未始不可观,抑正惟举世混乱之极,而志士之立于此漩涡中者,其卓立而湔拔之,乃益不可已也。”

宣统二年梁启超发表《谏近事感言》一文,再度盛赞曾国藩转移风气:

“湘乡曾子曰‘风气也者,起于一二人心术之微,而极夫不可禁者也’,可谓知言。此次全台一致烂然开千古未有之名誉,五十八人举皆朝阳鸣凤,固不俟论,然度其动机,亦未始不发于少数最贤者若江侍御,则尽人所能知矣。……是以声气所感,如乡斯应,不期然而然,于暗无天日之京师宦海中,乃能放此大光明,而雷霆所昭苏,且将及于全国,一二人之心力,不可谓不伟也,吾是以知君子之道,在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之不已,将有可时,若其不为,则天下事固无一可也,夫岂必御史台能独为君子哉?”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