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看到,蒋介石从小就有颇具反抗心理,自尊心极强。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从小“顽劣益甚”,就是非常顽皮、淘气。一些老人曾经回忆,说蒋介石小的时候如何不听母亲的话,如何顶撞老师,别人要打他手板的时候,还没有打上,他就哭开了,边哭还边在地上打滚。过节的时候,孩子排队等长辈发给糖果,他偏偏不排队,去加塞儿,孩子们把他挤出去后,他就跑到外面去弄上一身泥,再来加塞儿,大家看他脏兮兮的只好让他。这些老人的回忆可能有点儿演义的成分,但太过顽劣不服管教的个性,蒋介石自己也是承认的。
毛泽东小的时候也有很相似的一面。他同样反抗心理非常强,自尊心也极强。他自己讲的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几乎从来不服父亲的管教,甚至敢于当着众人的面与父亲顶撞。有一次父亲气得要打他,他也气鼓鼓地跑到门外的池塘边,威胁父亲敢打他,他就敢跳塘。父亲怕他真的跳下去,自然也就不敢打他了。从上面这些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和蒋介石小时候至少不像我们今天许多孩子那样“乖”。不仅不乖,而且极具反抗精神。他们在后来近乎残酷的*的风浪中战胜各自的对手,成为一方的最高领袖,这种独特的性格气质显然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里,其实看不出两人太多的相似点。因为儿童的天性是相似的,都有反抗或逆反心理,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真正能看出二人不同的,就是他们的性格,老蒋内向,老毛外向。老曾则介乎二者之间,内向兼有外向。
在成为统帅后,蒋介石似乎“继承”了曾国藩的一些特点。蒋和曾一样,一向生活简单严谨,作息时间十分规律,每天5点半到6点之间必定起床,活动筋骨,然后早读。蒋介石在听汇报和开会时,除了必要的讲演之外,通常很少讲话,总是很威严地坐在那里听汇报和讨论。在这方面,毛泽东与蒋介石完全不同。毛是那种不拘小节的人,不仅谈话喜欢嬉笑怒骂,海阔天空,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也随心所欲,喜欢天马行空,自由自在。
蒋介石“继承”的还有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党,由于蒋和孙一样,都属于商人家庭出身,因而,这个党代表的、所依赖的力量就是社会的中间阶层。出身于农家子弟的毛泽东及其党,所代表和依赖的恰恰是社会的底层。而曾国藩身上并没有这种阶层意识或阶级意识。他似乎要兼顾这两者,或者说他可以毫不考虑这方面。
蒋介石和毛泽东、曾国藩不同之处在于,他是学军事出身的,而毛泽东、曾国藩都不曾学习过军事。因此,按道理,论打仗,毛和曾都不是蒋的对手。然而,蒋偏偏考虑更多的是政治权术,在军事指挥上恰恰不是后二者的对手。很多人有一个印象,那就是蒋喜欢“瞎指挥”,也就是千里之外的蒋,喜欢代替军长、师长甚至团长、营长来指挥。喜欢一竿子Сhā到底,弄得手下将领不服从不行,一服从就打败仗。最后使得本来很好的战略部署,只要有蒋Сhā手的,其结果都泡汤了。许多国民党的将领在*中都批评过蒋的这种作法。这可能与蒋的多疑、敏感以及商人那种谨小慎微的性格有关。毛和曾,虽然没有进过军事院校,却恰恰很注重军事战略部署,放手让部下去打,自己则往往能决胜千里之外。此外,最关键的是蒋重视威权统治,而毛和曾则似乎要*得多。威权统治的一个特点就是重权术。举个很小的例子,我们知道,蒋有一手得意之笔,那就是他做黄埔军校校长之时,曾经给部下奖励一把“中正剑”,这其实就是学曾国藩“腰刀赠部下”。这一招很是奏效,很多获得“中正剑”的部将,都终生引以为荣,并发誓“不成功,便成仁”,这些人日后见了蒋,都不称委员长,而叫校长,以显示他们的关系亲近。但后来,这些中的许多人都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为什么呢?归结起来就是蒋介石“错把权术当艺术”了。
与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更重视曾国藩的“大本大源”。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认为:“天下亦大矣。社会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在他心目中,曾国藩就是这种具有大本大源之人:
“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树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换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他又把人才分为两种,“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能够看到曾国藩之办事与传教这一根本,正是毛泽东的过人之处。这也是两人在同一历史舞台上PK而导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所在。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