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 3.不白不黑不痛不痒(1)

3.不白不黑不痛不痒(1)

1840年,29岁的汉族知识分子曾国藩刚刚考上进士才一年,到30岁授翰林院检讨,官品是从七品,前后坐了10年的冷板凳,到37岁终于混上从二品大员,从39岁到42岁,也就是到1853年,他先后遍兼礼部、工部、吏部、刑部、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别),这在全国范围来看,也算是为数不多的。

鸦片战争爆发之时,这位还算年轻的新进士自然不会也不敢发表对时局的看法。但到道光三十年,也就是1850年,鸦片战争的第10年,新进士也已是媳­妇­熬成婆了,曾国藩即向皇帝上《应诏陈言疏》一道,开始发表他对时局的看法。这道奏折连同此后的其他四道,被时人称为“五疏直上唱朝阳”。

综合这几道奏折,不难看出这位十年媳­妇­熬成婆之后的官员对时局的担忧。

策略上,大清帝国自遭受到大英帝国的意外打击之后立即表现出惊慌失措。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战和不定。用当时的官方语言就是抚剿不定。

战争在两个完全不同体制的国家之间展开后,就­阴­差阳错地发生了很多的“误会”。在大清国这一边,儒家强调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一原则仍然得以忠实地执行,战争的起与终乃至一切与战争有关的事宜都得依圣裁,一整套繁琐的仪程再加上当时老式的通讯方式,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败。而当时的英人也并没有真正吃透中国,因此大英国的远征军­精­心设计的海上封锁实质上遭到了莫名其妙的嘲讽,因为,他们的海上封锁恰恰正是大清国为对付这些远来的夷人的首选办法,原计划从英人的眼光出发,企图通过海上封锁来扼住中国经济的咽喉,不料想一开始,大清朝廷就考虑是否实行海上封锁予以反制。这种偶然的巧合实际上恰恰是­阴­差阳错的结果,两国互不了解的情势导致了很多的笑话。尤其是在沿海多次多地发生炮战之后,道光皇帝仍然对战争充满了信心。他们对夷人引起战争的原因也几乎一无所知。

就在英人试图通过外交照会的手法来逼迫帝国就范之际,原本主张“剿”的道光皇帝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态度上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决定主“抚”以弭衅息兵。不过,他的旨意倒与当时的大臣琦善的转变恰好吻合。有史家认为,皇帝态度的大转变似乎与语言有着重要的关联,似乎是因为英译汉出现的问题而导致的误会。其实,据茅海建先生所说,英国远征军递送给大英国外相巴麦尊的外交照会,其汉译本是英人自己的翻译。

值得说明的是,此时的朝廷,也开始出现了一批由主战走向主和的官吏。主抚之意定下,道光皇帝分派琦善南下广东、伊里布为钦差南下浙江,分别和英军展开和谈,收复失地。然而,很快广东浙江方面传来琦善谈判不利,伊里布以俘虏换失地的计划也不如愿的消息,这时,另一批一直主战的官员,越发不满对攻城略地之逆夷居然采取停止攻剿的办法,一时间议论纷纷,他们以各自的渠道向皇帝发泄他们的不满。这些局面又终于促使道光皇帝决计开战,收复舟山等失地。

数月之内,如此抚剿不定、战和反复,足可见到时局的尴尬。

接下来,就该看看朝廷大臣。战和之间的变化既是策略上的变化,也是观念上的变化。在天朝大国的固有观念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自宋朝以降,在处理夷夏关系中,凡主战的官员不管其品德也不管其战绩如何,都能获得一个爱国忠君的美名;而相应地,凡是主和的官员,却往往会被冠以投降派、卖国的高帽。这是一种高度清晰的道德判断,也正是这样清晰的道德判断,极易掩盖许多不清晰的历史记述。而尤其是在民间,对侵略者是不是应当抵抗,这是无须讨论的;即使是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也不应怕失败而不抵抗。任何人都逃不掉这种道德的批判,任何事情的本来面目也都经不过这种道德批判的审查。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