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 3.不白不黑不痛不痒(2)

3.不白不黑不痛不痒(2)

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现实以及如何应对道德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是大清官员在处理一应事务之前首先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于是便出现了诸多滑稽的笑话。伊里布奉旨和占领舟山的英人商谈以俘虏换失地,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送瘟神,把英国人送离他的治域,以便向朝廷交差,竟然打发自己的一个家人前去舟山交涉,而自己则坐在府中写奏折向皇帝大谈他的用兵之道,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并没有一条付诸实施了的,而是像一个塾师或者军师在向他人传授兵棋推演之法。像伊里布这样的钦差大臣不得不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精­心备战且深谋远虑的官员,另一方面他们明知战既不具备打胜的条件,又不存在申诉陈情的可能,否则必然背上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于是他们只好在奏折中玩弄文字游戏,利用下情上达来回反复之间的时间空隙,不是在想办法对付洋人,而是首先要绞尽脑汁对付他们的皇帝先,他们期待的是时局的变化。

时局很快就有了变化,道光皇帝在听了无数次主战派官员的陈言后,又改变了他主和的想法,决心以武力收复舟山。便下旨免去了伊里布的钦差之职,改派主战的江苏巡抚裕谦为钦差。而恰恰在这时,伊里布和舟山的英军就以俘虏换失地基本上达成了一致。一心想在收复舟山上挽救帝意的伊里布,不想让唾手之功为裕谦占有,决定先行释放俘虏,以换取英人撤离舟山。因为得到在广东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承诺后,英人撤离了舟山。而伊里布在奏折里却编造出了一道收复舟山的详细情节,把他的一场滑稽丑剧描写成一次­精­心设计理直气壮的正剧。谁又想到,这道完全是为了迎合帝意的奏折被皇帝看了后,反让皇帝以为当时伊里布如遵旨及时出兵,完全可以消灭这股逆夷,不至于放虎归山,让他们逃到广州,增加了广东军事进展的不利。这使不明就里的皇帝大为光火。于是原本想借收复舟山之功换取皇帝信任的伊里布,反而受到了更严厉的处罚:革去协办大学士、拔去双眼花翎、8年无过方可开复。

伊里布的心态和遭遇只不过是众多大清高级官员的一个缩影罢了。尤为可悲的是,这种境况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爆发而有所振改,相反,有变本加厉之势。

道光三十年,也就是鸦片战后10年,皇帝命大臣中政府各部门的领导以及负有监察献言之责的科道官员,针对朝廷用人、行政等诸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不知道这一道命令是例行公事,还是皇帝久不闻属下王公的声音而发出的指令。命令还要求谏议的大臣以密件形式上报。于是,刚当上某部次长的湘籍大臣曾国藩向皇帝提交了一份题为《应诏陈言疏》的密折。在这道密折里,曾国藩以罕见的口吻说:

……乾隆、嘉庆之际,人尚才华,士骛高远,故大行皇帝敛之以镇静,以变其浮夸之习。一时人才循循规矩准绳之中,无有敢才智自雄、锋芒自逞者。然有守者多,而有猷有为者渐觉其少。大率以畏葸为惧,以柔靡为恭。以臣观之,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顸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奏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我大行皇帝深知此中之消息,故亟思得一有用之才,以力挽颓风。

这道奏折表面上主要谈的是人才,其实正是关涉官风士风。曾国藩指出的四大通病,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做京官的不肯承担责任,互相推诿,斤斤计较,不顾大局;做地方官的只知应付敷衍,只顾眼前不计长远,装模作样,粉饰太平。可以说朝野内外都是一片颓废之气。以至于“十余年间,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无一言及主德之隆替,无一折弹大臣之过失”。不过,曾国藩在这里也是略有曲折的,并没有从根本上直陈时弊,而是用了曲笔。我们只须比较一下次年,也就是咸丰元年他给新皇帝上的一道题为《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奏折中的一段话即可明了:

自道光中叶以来,朝士风气专尚浮华,小楷则工益求工,试律则巧益求巧。翰、詹最优之途,莫如两书房行走,而保荐之时,但求工于小楷者。阁部最优之途,莫如军机处行走,而保送之时,但取工于小楷者。

两相比照,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前一折里,曾国藩提出了“浮夸”二字,但他是把浮夸之习俗远溯至乾隆、嘉庆二朝;而后一折则明确提出浮华之风正是道光朝时盛行成风。显然,曾国藩的眼里,浮华之风才是大清最大的流弊。只不过前者给皇帝留了面子,而后一道折子则毫不留情地直接批评年轻的皇帝苛于小节,疏于大计,骄傲自满,言行不一,徒尚文饰,不求实际,应去骄矜之气。

历史上任何时代浮华风气所至,必然出现不­干­事者养尊处优,而­干­事者反而处处受掣。而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满朝上下没有几人。名望如林则徐者,他亦只发现“无充饷之银,无打仗之兵”这些表面的东西。而曾国藩在许多场合都表现出了对这一风气的深深地担忧。时局,在曾国藩那里,被概括浓缩为八个字:

“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以优容苟安揄修袂而养姁步,昌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见有慷慨感激以鸣不平者,则相与议其后,以为是不更事轻浅而好自见。”

这是他在写给好友的一封信《复龙翰臣》里谈到的。再找不到比“不白不黑不痛不痒”八个字来形容当时国家的政局了。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