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的某日,内廷值日大臣一如往常打开各位朝中大臣给皇帝的奏疏。安静的内殿突然爆发出一声大笑,这笑声把他的同事们都吓了一跳。紧接着,笑声越来越大。同事们用质疑的目光望着他,只见他手里拿着一份奏疏,笑得全身发颤。众人不解,便先后围拢过去,拿过他手中的奏疏,这一看不打紧,看的人马上发出莫名其妙的大笑。这样,这份奏疏迅速被殿内群臣一一传开来,结果是没有一个不大笑不止的。
是何故使得群臣在向来严肃的大殿内哄然大笑?皇帝不解了,令近臣呈上奏疏。这是一道日讲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文中多了一幅图,图上歪歪扭扭不知画了个啥。但很显然,正是这幅近乎出自幼儿园小孩手笔的画,逗得群臣哈哈大笑。
再看这道日讲疏的作者,竟然是近年风头正健、意气风发、兼数部侍郎的曾国藩曾大人。
此时的曾大人站在一边,眼看着群臣的讥笑,只恨地上不裂开一个洞好钻进去。
20年后,这一幕仍然在他脑海里记忆犹新。
他回忆道:“庚戌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
这也成了他刻之于心的一生“四大耻辱”之一。
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天资平平的人。换句话说,也就是智商并不高。
他小时候也看不出有多么聪明,也不怎么讨老师喜欢。有一个关于他和他的老师汪觉庵之间的故事,说的就是因为老师叫曾国藩背书,可他背不出,惹得老师发了火,大声训斥道:“你这个蠢货,生成一副赶牛ρi股相,将来要是有点出息,我给你背伞!”
这番话应该说来是讲的分量很重的,在湖南乡下,不到一定程度,老师是不会这样恨恨地赌咒而骂的。因为在曾国藩老家,“赶牛ρi股”意即是一辈子驱牛犁田没出息的庄嫁汉所做的事。
小曾14岁时开始参加秀才考试,可这一考就考到23岁,才中了秀才。中间有一年,发佾生,学台悬牌,小曾“有幸”成为被学台大人点名批评的一个,说他“文理太浅”。
幸运得很,24岁他中了举人。不过,这个年纪,搁现在,一般年轻人都大学毕业了。
紧接着,小曾参加进士科考,又考了三次,到第三次才考了个第三等(甲)四十二名。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分三个等级,第一等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郎,他们是进士及第;第二等若干,只能是赐进士出身;第三等人数就更多了,只能是赐同进士出身。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的老乡左宗棠恃才傲物,瞧不起他,讥其“于兵事始鲜悟处”,“乡曲气太重”,“才亦太缺”。曾国藩自己也承认天资平平。他说:“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可见,曾国藩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开始就不迷信智力,不自作聪明。
不要高估自己的智商,更不要低估他人的智商。
两者都做到了,就是不自欺,不欺人。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