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 62岁,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寿命!

62岁,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寿命!

曾国藩戎马一生,大半生处在惊涛骇浪之中,但他除了几次因为打了败仗,因羞愧而自杀之外,大都能做到处变不惊,屡败屡战,最后克成大功,就在于他始终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1.不入是非之地,不登势利之场(2)

顺便说一句,曾国藩曾经三次自杀。有人据此诬曾国藩­性­格有懦弱的一面。其实这是完全不懂曾国藩的缘故。晚清的战争中,清军将领自杀者不可胜数,这成了晚清的一大文化现象。自杀并不等于懦弱,相反,晚清将领的自杀,更多的是一种担当,一种自责。不像当前,即便因为贪污腐化导致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甚至付出沉重的生命代价,有几个官员会想到主动辞职来表示一种道义上的承担呢?更遑论会以自杀来向人民谢罪!

曾国藩等晚清将领战败自杀有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谢罪,虽然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但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导致战争局势恶化,为将者既羞且愧,在他们的道德观里只有以死谢罪;二是保持声名气节,以清廷对待战败将军的处罚来看,丢官是最轻的处理,流放是一般常态,让将军们难以承受的则是遭遇到的侮辱,而以死谢罪恰恰能挽救战败者的声名气节;以太平天国对待战败被俘的清军将领的处理来看,点天灯是最常见的手段。为了避免战败被俘受到羞辱,大多数清军将领宁愿选择自杀。曾国藩三次自杀都是出于上述考虑。

曾国藩在调适心理压力方面有一句经典名言,那就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一般被人看作是曾国藩的坚忍。其实坚忍正是调适心理压力的手段和结果。世上不如意事常*,因此,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愤愤然,为了一点小小委屈而愤愤然,仿佛这个世界充满了对他的不公不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倒霉的又是我?等等,都是心态不正常的表现。

心态决定一切,这是现代人熟知的一句话。

要培养高情商,就得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压力,端正自己的心态,从而激发起自己的心理活力。

举个例子,我曾经做过一次小小的调研,竟发现有“怀才不遇”感的人大有人在。

我们看历史,发现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不可胜数,而似乎大多数又都是些有名望的人,如李白先生、杜甫先生等。怀才不遇似乎成了很多人引以为豪的概念。

实际上,怀才不遇恰恰是一种心态不正常、不健康的表现。

怀才有两种:一种是确实有才,一种是自以为有才;不遇也有两种:一种是不遇机会,一种是不遇伯乐(不遇明主)。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都寄希望于“遇”(碰运气),都属于外强中­干­。我们不能不惋惜那些真正有才却没有得到发挥的平台的人,但我们更痛惜他们对才的正确认识。

有一句话说得好:

怀才其实和怀孕是一样的,时间长了,人家是看得出的。

那么,为什么那些真正有才的人,却始终无法一“遇”呢?

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人的才都不可能是通用的,有才的人并不是­干­什么都能成功。像李白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大才子,要他写诗作词,他成功了,成就了一代诗仙;要他做官,他未必能做出一个好官;更谈不上要他去研究原子弹了。南唐皇帝李煜不就是一个更鲜明的例子吗?能写出“隔江犹唱*花”的大才子李煜,却做成了一个著名的亡国之君。

可见,假如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才的本质,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一“遇”的。

因此,不管有真才还是自认为有才,都必须破除“怀才不遇”这个“迷信”。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向内索取,向自己索取,顺应现实,降服自心。而怀才不遇恰恰就是向外索取,将自己的成功寄托于外在的因素。降服自心,不必高举才智的招牌,这才是心灵的良药。反之,抱着怀才不遇的心态,向外索取,只能与烦恼相伴。

1.不入是非之地,不登势利之场(3)

怀才不遇,还可能导致一种最直接的最要命的后果就是“认命”。去问问很多的人,特别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很多人或者说:我这一辈子做到一个科长或者处长也就到头了;有的说:我再做几年就要退休了,要提拔也没戏了。等等,这其实都是因为长期怀才不遇的心态,所导致的一种消极心理,这种心理就叫“认命”。

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就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回应: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人生中有很多机会。但机会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它不属于任何人,不管你是多才还是少才。有时候,你明明看见这匹野马就在你前方,但你离它太远了,够不着;有时候,这匹野马就在你身边,但没有足够的能力骑上去、驾驭它。这就是导致“不遇”的根本原因。

曾国藩早年28岁中进士,也是一个目无余子之辈。后来受了刺激,决意改名涤生,与过去一切的恶与罪告别,从此做了一辈子与自己斗争的修炼功夫。这种功夫,古人称“慎独”。

什么是“慎独”?“君子要慎独”,这是儒家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条人生处世修身哲学,先秦儒家经典里曾多次提到,甚至在《庄子?大宗师》中也有“君子慎独”的话。儒家注疏家认为,独就是“舍体”,就是要舍弃外在的感觉,专注于内心的意志、意念。根据《尔雅》的解释,“慎,诚也。”那么,慎独就是诚其意,就是守身,在男人就是独善其身,在女人就是守身如玉。

诚其意与守身,看似两个不同的概念,实则内涵一致。诚其意,就是要保持内心的诚,与守身一样,也是“外于物”,而“内其心”,向内索取,向己索取。保持内心的诚与独,都是发乎心,达到心安。可见,慎独就是谨慎地对待在无人知晓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的独处行为。

曾国藩在遗嘱四条中的第一条规定就是“慎独则心安”,把“慎独”作为人生四大金针之首度给自己至亲的子孙。

那么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慎独,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我们小时候就屡次听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做到老师在场不在场一个样。老师在场,表现是这样;老师不在场,表现也要这样。这就是诚,这就是守身,这就是慎独。

孔子讲,小人独处,就会生是非心、放肆心;君子独处则反之。慎独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尺。用现在的话来讲,不慎独,就是一种分裂人格。

很多年轻人,公共场合彬彬有礼,很注意分寸,可一到私人场合或曰私人空间,就肆无忌惮了。恋爱婚姻也一样,刚认识时或在公共场合能相敬如宾,客客气气,可一回到二人世界,所有的坏毛病、毛习惯都释放出来了,形成|人前人后两个截然不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双面人格。很多夫妻这么感叹:结婚以前他(她)可不是这样的啊,结婚以后怎么换了一个人呢?这就是不慎独。

曾国藩又是怎么来做到慎独的呢?

一个字,就是“静”。两个字,就是“静坐”。从理论上讲,曾国藩说:“静有二道,一曰不入是非之地,二曰不入势利之场。”实践上,曾国藩就是这么做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日记中这么写道:“静字功夫最要紧……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总是浮的。”“静”字功夫,是曾国藩从老师唐鉴、倭仁处学到的。为此,他坚持了一辈子,每天坚持静坐半个时辰,战争越激烈的时候,他越注意静坐。通过静坐来省察自己的毛病,尔后还转化为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他一生坚持写了33年日记。曾国藩的静坐功夫,被毛泽东活学活用了。在延安时期,前线战斗很激烈、相持不下之际,周恩来等人就来问:主席,怎么办?主席讲,我要睡一觉。当他一觉醒来,克敌制胜的方案也就出来了。这就是静卧。静卧与静坐,其实一也。

自古以来,人生也好,官场也罢,自始就离不开名利场和势利场。儒家很看重名利,饱读儒家诗书的曾国藩也不例外。但曾国藩对名利场和势利场又作了区分,他认为势利场是绝不能入的,而名利场则要看自己怎么处置。针对缠绕人生的名利场,曾国藩坚守一条原则,那就是始终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决不利令智昏。如何来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使自己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呢?曾国藩的成功经验不外于“慎独”和“静”字功夫。

不错,即便是一块镜子,也只有静下来才能照见自己,更何况火热而跃动的心呢?

慎独是一种理念,静字则是一种功夫,曾国藩把它们有机地配合起来了。因此,在修炼自己的进程中,曾国藩也就掌握了调适自己心理压力、激活自己心理活力的能力。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