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处理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做人。一个人的立身处世,就在于能自我把握。在儒家思想中,人际关系是天人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如前所述,曾国藩牢牢把握住了天人支配权,又决不代天主张。在人际关系上,他则牢牢把握住了交友支配权。
曾国藩格外重视交友,在京城时他就广交朋友,当时流传一句话:包送灵柩江忠源,包写挽联曾涤生。前文说过,曾国藩出身寒素,即在京城为官,很长时间都不得不靠借贷度日,官场、朋友之间的应酬只能勉强维持,送礼对曾国藩来说无疑是比较困难的。曾国藩则充分发挥自己能诗善文的特长,替人写挽联,以这种方式来结交朋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至上,而当谁家有了丧事,以一个翰林身份写上一幅挽联,不仅高雅,而且亦是替孝子光大孝道的好事,就好比今天的送花圈是一个道理,在中国这样的传统国度里怎么会不受人感激呢?这种替人尽孝的事往往比金钱更能获得人们的好感和钦佩。
交友,是曾国藩求人自辅观念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回复欧阳勋的信中说:“盖仆寡昧之资,不自振厉,恒资辅车以自强,故生平于友谊兢兢焉。”他自认为天资愚钝,无法凭自身的力量求得振作、进步,希望借助外界的帮助来使自己不断完善。“虽偏长薄善,苟其有裨于吾,未尝不博取焉以自资益;其有以谠言争论陈于前者,即不必有当于吾,未尝不深感其意,以为彼之所以爱我者,异于众人泛然相遇之情也。”
哪怕一点长处,一点善行,只要它有益于我,都会广泛吸取以求培养自己的德行;至于那些正言诤语,即使不一定合乎我的心意,也不敢不深深感念他的一番厚意,这样才是对我的关心,和其他泛泛之交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他绝不滥交朋友。相反,他把择友看作是人生第一要义,指出:一生之成败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高人、奇人、能人、贵人、同人都是他选择的对象,并不一味交高官富人。到道光二十三年,他给弟弟们写信,流露出“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的遗憾。
择友交友,支配权在自己手里。对于像他这样智商平平的人来说,主要靠教育引导,方能成就大器。“古来做好人的,并非生来就好,亦是好师、好友、好榜样,渐渐教劝,渐渐变化,不知不觉便走到顶好的路上去了。做好官的,也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做名将的,也要好师、好友、好榜样;方易于渐染成器。倘若有坏师、坏友、坏榜样,亦不知不觉便走到顶坏的路上去了。”
附骥名师,绝不附庸权贵。
曾国藩的一生始终奉行了这一信条。
曾国藩中举之后,任翰林院检讨,此时,曾国藩在京中志在寻求师友,相互磨持,以图进取。所以,1841年(道光21年)8月,31岁的曾国藩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同时,也以倭仁为学习榜样,学习其“诚意工夫”。在道光22年(1842年)十月二十六日致诸弟的家书中介绍了向倭仁的诚意工夫:
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尽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卖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