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量才使用,又可概括为“广收、慎用”二大原则。
曾国藩以求才若渴著称于世,源于他对人才的重视。对于人才的态度,曾国藩的原则是广收。不以出身、资历来衡量人才: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苟细。凡有一技之长者,断不可轻视,尽在收聚、使用之列。
他说过:“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所能维持,必须群策群力。”又说:“大厦非一木所支,庞业以众智而成。苟其群贤毕集,肝胆共明,虽金石可穿。”“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论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为广求人才而尽心尽力。
曾国藩的学识、知人的本事,无疑也给他平添了一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为了网罗人才,曾国藩想尽了办法,借用亲友、同僚的推荐,借助自己的考察,使天下英才俱归其门下,真正做到了“天下归心”。
而他对人才的尊重,更让曾国藩倍受人才的信赖,他的弟子薛福成回忆道:
将吏来谒,无不立时接见,殷勤教诲,或有难办之事,难言之隐,鲜不博访周知,代为筹划,别后则驰书告。
曾国藩每到一地,总不忘广揽人才。在安徽作战期间,他要求幕僚李翰章说:“仆已缄托各处荐人,如有来者,祈阁下优加礼貌,先给薪水,徐察其才之大小而位置之。”
这样一种重视人才、为人才排忧解难的态度,只能让如今的领导干部自叹弗如。
曾国藩的努力收到了明显的实效,手下汇集了大量的人才,遍及江苏、安徽等九个省,既有科举出身的进士,也有出身寒素的平民;既有做京官的翰林,也有被革职查办的“犯官”;既有门生故交,又有识拔于陌路之士;既有自己物色而来,更有他人推荐而来,还有自己慕名前来者;既有军事、吏治、饷事、文事方面的人才,又有洋务、科技人才,更有一些饱读经书的理学先生。这些人来到曾氏幕府后,只要有才就能用得上,只要能来就能留得住。
容闳后来说:“聚于曾文正之大营中者,不下二百人;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举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
慎用人才,不仅是对事业的负责态度,其实也是对人才的爱惜。
有了人才,不懂得使用,等于没有。只有自己是人才,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
曾国藩在使用人才时讲“慎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尽可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二是不随便使用人才。
有了人才后,曾国藩并不急于使用他们,而是从人才的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中把握人才的本质,从动中察看人才的归宿。这样方可放心使用。
用人必须扬长避短,任何人才都不是全才。对于大多数人才,曾国藩始终坚持“勿以小瑕而弃大才”,用其所长,察其不逮。
此外,曾国藩格外注意人才之间的相互吸引。他说:“得一而可得其余。求才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得其余。”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