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 4.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3)

4.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3)

对下属最大的关爱,就是把自己的下属培养成为人才。这样,下属感恩、他的父母、妻子家人都会感恩。

正是基于曾国藩敢于打破传统的樊篱,以开放的心态在人才方面解放思想,于是便有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一个熟读四书五经的旧式知识分子,却充满了对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与《海国图志》一脉相承,是儒家经世致用的又一大纲。写成以后,冯氏首先想到的就是寄给曾国藩,并请他为之作序:“敢乞赐之弁言,旗青云而显,附骥尾而彰,荣幸我矣。”而曾氏除早已托李鸿章等人致意,希冀招其入幕外,好些政务乃至军事问题都虚心求教。

李鸿章后来充满深情地回忆道:

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他老人家又最爱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歪西倒的。他自家偏一点不笑,以五个指头作耙,只管捋须,穆然端坐,若无其事,教人笑又不敢笑,止又不能止,这真被他摆布苦了。

吾从师多矣,毋若此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虽寻常赠遗之物,使幕府皆得见之,且询其意。是时,或言辞,或言受,或言辞少而受多,或言辞多而受少,或取乎此,或取乎彼。众人言毕,老翁皆无所取而独抒己见,果胜于众。然后,心悦诚服,受化于无形焉。

这就是曾国藩不私人才的大境界。曾国藩一生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不少人的功绩并不在曾国藩之下。

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得益于曾国藩鼓励自己的下属独立谋求发展空间。在古代官场,人才(被提携者)与提携者之间的关系就情同师生甚至父子。因此,尊重、服从提携者是被提携者的一条基本做人准则,但这样一来,往往又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因为他无法独立独自寻求发展究竟。如何处理这个关系,也是一个老大难。因而我们看到,很多这种关系发展到后来,要么萧规曹随,一荣俱荣;要么反目为仇,兵刃相见。曾国藩则有着不一般的襟怀,他鼓励属下人才谋求独立发展。如他让李鸿章独立建淮军,让左宗棠自建楚军,就是最为典型的。他致信李鸿章说:“昔麻衣道者论《易》云:学者当于羲皇心地上驰骋,无于周孔脚跟下盘旋。前此湘军如罗罗山、王璞山、李希庵、杨厚庵辈皆思自立门户,不肯寄人篱下,不愿在鄙人及胡、骆等脚下盘旋。淮军如刘、潘等气非不盛,而无自辟乾坤之志,多在台从脚下盘旋,岂阁下善于制驭,不令人有出蓝胜蓝者耶!”就表达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许,一扫人才为己私用的传统观念和做法。

对不在身边的幕僚,他则采用通信、批示的形式,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指导,既有指点劝诫,又有鞭策鼓励。这在其批牍、书札中随处可见。

带兵在外的李榕,后来回忆道:今既受统领重任,务祈绌己之聪明,贬己之智术……处处出于至诚,则人皆感悦,而告之以善矣。凡与诸将语,理不宜深,令不宜烦,愈易愈简愈妙也。

远在江西的李瀚章,也时常得到曾国藩的问寒问暖,体贴入微。所以,这些虽然远离曾国藩身边的人也都能真正体会到曾氏“有师长课督之风,有父兄期望之意。”

因为心中有培育人才的大境界,曾国藩不仅赢得了幕僚的敬重与爱戴,纷纷尊之为师,而且吸引了大量士人的投效,归之者如流水。

曾国藩的另一幕僚张文虎在谈及幕僚易于成才的原因时也说,盖“其耳目闻见较亲于人,而所至山川地理之形胜,馈诨之难易,军情之离合,寇形之盛衰变幻,与凡大帅所措施,莫不熟察之。而存于心久,及其措之裕如,固不啻取怀而予,故造就人才,莫速于此”。他们有的身居要津,有的独任封疆,一时形成“名臣能吏,半出其门”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出身曾国藩幕僚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其中大学士一人,军机大臣一人,大学士入值军机者一人。他们就像曾国藩播下的“种子”,在其身后纷纷开花结果,致使清朝晚期的用人、行政、国防、外交无不打上曾国藩的思想政治烙印,一时形成风气,影响到整个政局。这种湘、淮军系统,尤其是曾国藩幕僚出身的官员到处主持要政的情况,曾国藩在世时已经出现,而到了光绪年间就变得更为明显。仅就掌握地方最大实权的各地总督而言,当时除河、漕二督外,主持军、政者只有八员。光绪元年至十年全国先后担任是职者共有18人,其中湘淮系官员12人,曾为曾国藩幕僚者即有6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光绪三至四年则情况尤为突出,不仅八名总督全属湘淮系官员,且曾为曾国藩幕僚者竟有5名,占总数的将三分之二。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