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 4.改革编制,专一事权(1)

4.改革编制,专一事权(1)

绿营编制,分标、协、营、汛四种基层组织,兵数多寡不一,指挥系统不明,没有统一的级别和人数。号令不一,遇有战事,临时抽兵调将组成部队。

这也是清兵胜则争功,败不相救的重要原因。

曾国藩改革编制,以营为湘军基层单位,每营级别划一,人数固定,一营四哨,一哨八队,500人,每营用长夫180人负责辎重运输。目的是要减轻士兵负担,保持战斗力。

营以上设分统,分统以上为统领,统领受大帅指挥,从而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指挥体系。平时便于训练,战时便于部署。这是一种谁招募就服从谁,各营独立,彼此不相统属的新机制,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确立了军队的绝对忠诚,这一思想就是后来毛泽东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思想渊源。

统帅部建立指挥机构营务处,后勤保障机构粮台;辅以后方基地,如船厂、子药局、捐局、船炮管理支应、兵员招募训练。

在改革编制的同时,实行事权专一。

绿营职能多重,杂役繁重。曾国藩认识到这种局面的弊端,明确部队职能,湘军的任务就是作战,免除任何杂役。

筹饷是能否自创一军的重要条件。

晚清之时,自所谓康乾盛世以来,表面上的繁荣实际上抵不住骨子里的堕落。不仅整个国家机器问题多多,就是国库亦十分空虚,加上鸦片战争的爆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赔偿,导致国家更加无力支撑军队。所以湘军的军费主要来自自行募集,但朝廷给政策,有明确批复。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学者们都误以为湘军是一支私人军队。

我们可以把湘军看作是一支雇佣军,但这支雇佣军绝不是为了曾国藩的利益,不要以为它只听曾国藩指挥,就认为它是为曾国藩卖命的。曾国藩只不过是代表国家,获得了中央政府授权而招募,这支军队的根本动机和目的是为了平乱。认为它是私人军队的观点无疑是偏狭之见。

曾国藩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募饷的困难,不愿意出山的最大顾虑之一就是自己的亲友大都没有富余的经济条件。

因此,在郭嵩焘劝其出山之际,曾国藩就提出要郭嵩焘一起出山,其目的就是寄希望于郭的经济才能。郭之祖父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多财而不吝,“然诺一语,千金不惜”。县令某公借了重金,人死在任上,其家人愿用两位漂亮的丫环抵债,郭嵩焘的祖父却烧掉借据,一笑置之。他还爱好诗文,闲暇时以吟咏为乐。应该说,这种豪迈家风和诗书气息对郭嵩焘的影响很大,因此他并不像一般读书人那样轻视“商贾末业”。

对于自己的经济才能,郭嵩焘毫不隐晦。晚年在“自叙”中,郭嵩焘曾不无自豪地说:“湖南筹饷,一皆发端自鄙人。”其间李鸿章也多次延请郭嵩焘赴沪,其实也是看中他的筹饷能力兼洋务才能。

曾国藩为了改变绿营忙于生计,无暇训练的弊端,一开始就实行厚饷官兵,一般是绿营的3倍,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养活家人,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训练时,每日口粮加一钱,征战每日加一钱五分,重伤给付养伤银30两,阵亡给付60两。

湘军不是团练,曾国藩一开始就想把湘军办成官勇,就可以享受到国家经费,但事实上很难做到,国家更多的时候只能给政策,湘军仍然必须自筹粮饷,自办后勤。

这么多的军饷,还不包括打仗需要的武器、辎重物资,光靠富商士绅捐献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郭嵩焘便建议曾国藩开征厘金,即对商人开征商业营业税。开征厘金虽不是郭嵩焘的发明,但在彼时民穷财困的时期要开征厘金,其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中间郭嵩焘功莫大焉。他曾自告奋勇地负责起湖南厘金总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