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倡之以朴诚,导之以廉耻”,要求树立良好的军队风气。
“国家养营兵五十余万,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胜计?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割之用,实以官气太重,心窍太多,离朴散醇,真意荡然。”
这样做的目的归根到底就在收拾人心。古来治军作战的名将,无不重视民心向背,向以陶铸世风自命的曾国藩自然更加身体力行。他担心的正是“恐民心一去不可挽回,誓欲练成一旅,秋毫无犯,以挽民心而塞民口”,“冀其不扰百姓,以雪兵勇不如贼匪之耻,而稍变武牟漫无纪律之态。”正是因为绿营和乡勇给老百姓带来的骚扰和侵犯,使得太平军在流窜过程中反而得以壮大,曾国藩尤为注意整肃军队,严定扰民之禁,以改变军民关系。他在劝诫营官四条中规定“禁骚扰以安民”:
“若恶乎贼首者,以其淫掳焚杀,扰民害民也。所贵乎官兵者,以其救民安民也。若官兵扰害百姓,则与贼匪无殊矣。故带兵之道,以禁止骚扰为第一义。百姓最怕者,惟强掳民夫,强占民房二事。掳夫则行者辛苦,居者愁思;占房则器物毁坏,家口流离。为营官者,先禁此二事,更于淫抢压买等事一一禁止,则造福无穷矣。”
并主张“凡兵勇与百姓交涉者,总宜伸民气而抑兵勇”。对扰民者严加惩治。曾国藩认识到:
“凡军事之胜败,先视民心之从违。”
“凡设官所以不养民,用兵所以不卫民,是民蠹也;兵将不爱民,是民贼也。近日州县多与带兵官不睦,州县虽未必皆贤,然带兵者既欲爱民,不得不兼爱州县。若苛派州县供应柴草夫马,则州县摊派各乡村,而百姓受害矣;百姓被兵勇欺压,诉于州县,州县转诉于军营。若带兵者轻视州县而不为民伸冤,则百姓又受害矣。本部堂统兵十年,深知爱民之道须先顾惜州县。”当军队与地方发生矛盾时,曾氏首先责之军队,严厉约束将官,并指出:
要求士兵爱民,首先得要求统帅爱兵。曾国藩规定湘军只日行三十里,一是为“先求立于不败之地”,二是体恤士气艰辛。
李鸿章说:“楚军营规,无论调拨何处,事势缓急,仍守古法,日行三四十里,半日行路,半日筑营,粮药随带,到处可以立脚,劳逸饥饱之间,将领节养其体力,体恤其艰苦,是以用兵十余年,卒能成功,为其能自立于不败之地,致人而不致于人。”
在曾国藩的垂范下,罗泽南、王錱、李续宾等湘军将领也都重视士兵的礼义教化。
《续湘军志》载:泽南之为将,日登将台,与官兵讲宋五子之学。
王錱坚持“将兵者练固不可废,而训尤不可缓”,向官兵讲述儒家伦理纲常观念,“务令听者激发天良,鼓舞感格而不自己。”
将修养之道用于军事战争,衍化为制敌方略,正是理学经世的活用。专用以静制动之法,胡、左、罗、李续宜都是如此。
有了这样的精神训练,对于形成良好的军队纪律和风气,培养湘军士兵号令严明和朴诚品格,提高湘军战斗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湘军上下“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短短几年间成为一支令太平军闻湘色变的劲旅。
这也就是曾国藩说的“练者其名,训者其实”。
练也有两桩,一是练技艺,一是练阵法。
练技艺者,刀矛能保身,能刺人;枪炮能命中,能及远。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