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句话,用在他们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这就是:
青梅煮酒,实为两虎相斗
倾身结纳,志在英雄援手
曾胡之间的关系,就是倾身结纳,英雄援手。这给我们如何处理两种不同性格、处世作风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很多人都意识到曾、胡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及如何处理公私的态度上。一般都多言胡林翼的战略思想、全局观念要胜过曾国藩。试看下面几个例子:
第一,关于左宗棠入不入蜀。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字季高。1832年中举,然此后不复前进。他是湖南有名的大才子,自己也向以“今亮”自诩。前面提到过,将胡林翼招为东床的封疆大吏陶澍曾主动提议将他唯一的儿子与左宗棠的长女订婚,因辈分不合,也受到曾国藩的讥讽。同样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更是十分器重,两人曾在长沙作过彻夜长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见面,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
然而少有大志,才华丰俊的左宗棠,却因科举不顺,激发起他强烈的自尊心,本打算长期隐居。1851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左宗棠被邀入巡抚张亮基之幕府,自此开始了他新的人生。然而,其为人强硬,不好拘束,大有惯常才子习有的恃才傲物特性。对曾国藩,左宗棠向来瞧不起,曾国藩亦敬而远之。
后来,同样是因为瞧不起时任湖南永州镇总兵的樊燮,左宗棠故意使坏,激起樊总兵的愤怒,向朝廷状告湖南的这一“劣幕”,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幸而有胡林翼、郭嵩焘等人极力从中疏通,左宗棠才逃过一劫。于是进入曾国藩幕府。
咸丰十年,四川危急,上谕垂询曾、胡,问左宗棠能否入川督军。曾国藩便一再致书胡、左,直白地表示“季公之才,必须独步一方,始展垂天之翼”,“在吴仅为襄办,入蜀则为督办”,然而,有学者据此认为曾国藩此言“实有退避三舍与拒诸千里的双重意味”,不知所凭何在?
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信中,自始就主张“季公入蜀,必能照楚”;“左季公事,若待渠信来再定,则复奏太迟;若迳行先奏,则当请其入蜀。盖以事势言之,则入蜀大有益于鄂。鄂好即可涉及于吴;吴好不能分润于蜀。季公之才,必须独步一方,始展垂天之翼。以奏对言之,谕旨所询,独当一面者,断无对曰否之理。既对曰可矣,则当令其速了蜀之小事,而后再谋吴之长局。是忠于为国谋,忠于为鄂谋,忠于为季谋,三者皆宜入蜀,但不忠于谋鄙人耳。”“来吴则自谋私忠,入蜀则三谋公忠,二者俱可,侍无意必也。”
赞左之才须独当一面,明显是为左宗棠入蜀张本,而且摆明了讲入蜀的好处,于公于私,一由左氏自己决断,怎么就变成了故意为难左氏?
事实上,左宗棠因素与萧启江不和,入蜀难收速效,故而不愿入蜀。胡林翼但看曾国藩所言“不忠于谋鄙人”一语,故而有“季高谋人忠,用情挚而专一,其性情偏激处,如朝有争臣,室有烈妇。平时当小拂意,临危难乃知其可靠。且依丈则季公之功可成,分任皖南,分谋淮扬,不出仁人之疆域。临事决疑定策,必大忠于主人”等语回复曾国藩。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