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 1.奏议是人臣最要之事(2)

1.奏议是人臣最要之事(2)

清代大臣给皇帝的奏折有两种,一种是例行公事的报告,如财政收入开支情况、军营管理训练等,这种报告称题本,先送通政使司,由使司报往内阁,内阁处理后再有选择地呈报皇帝,所以在前期,清廷内阁权力很大,大学士颇受人看重;后来有了军机处,军机处本是在西藏事件中替皇帝处理内廷工作而设立的,为了加强皇权,留下不辙,竟将内阁架空,权力就转移到军机大臣身上,内阁大学士仅有空名,不必到职;例行公事之外的公私大事,则直接向皇帝汇报,这类报告统称奏折。

奏折有时称“疏”,即“陈言而条析疏通,奏书之属也”。还有奏议、奏疏、弹章、奏、片等称呼。我们从清人奏折中多发现有片、密片,片就是清代奏章的附件。因为折是可以折叠起来的,片作为附件,无须折叠。

雍正后期,尤其是在乾隆时期,因奏折成了国家的正式官方文书,就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清制规定:中央各部院的堂官及科道言官,地方上的文职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武职将军、都统、提督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除此之外,只有负有特殊使命,相当于皇帝的特使一类人物,在临时授予他单衔上奏的权力后,才可以不受这个规定的限制。

如果既不够级别又不合乎规制之内的人遇有事非要向皇帝直接联系,那么他只有请上述合乎规制的人代写代呈奏折了。因此,我们看到,湘军水师大将彭玉麟受曾国藩保荐升官后,而彭玉麟尽管不愿意要官,但也只得请曾国藩代为上奏谢恩,并上奏请辞官职。

奏折从内容上看有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贺折四类,康熙帝常令其亲信官员及部分督抚大员密奏见闻,以便互相监视和探听民情,遂有密折文书的出现。由于一般奏折须先送内阁阅览票拟后再进呈皇帝裁夺,既费时又易泄密,不利于皇权的加强,密折则一扫此弊,具奏人可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既速且密,有利于皇帝个人的专制*。

清朝对奏折的传送也非常重视,首先它要由发折官员派侍从武弁专差护送至京,限定时间送达,遇有紧要公文,则需特快专递了,这时便有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八百里等不同等级的区分,如曾国藩打下南京后,便是用八百里驰奏的形式向朝廷报捷。

官员在向朝廷呈报奏折出发前,就有一个仪式叫拜折,就是在衙门大堂内设香案,将一只用黄缎包裹着的小木箱供于香案,衙门内外戒备森严,僚属们则按品级排列庭中,然后主衔上奏官员穿戴庄严走到庭院中间,面对香案,门外放礼炮三响,鼓乐齐鸣,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捧起木箱,恭敬地交给站立一旁的折差武弁。折差接住,将木箱双手捧过头顶,疾步下堂,走出辕门,此时再鸣炮三响,以示恭送。

而其实此时的木箱中完全是空的,奏折要等仪式结束,衙门内外清静下来,才从衙门后门交给专差带走。

不管这纯是一种礼节仪式,还是出于安全考虑,都足以见出“奏议是人臣最要之事”。违者就会受到处分。

而在京城,朝廷专门设立有办理奏折收发处理的机构,叫奏事处。奏事处有内外之分,内奏事处由太监担当。每天半夜十二点钟,各部院派人将奏折送到东华门外。等东华门打开,这些人随外奏事官员进入,来到景运门内的九卿朝房,将奏折连同本衙门名片一起交给外奏事官(他们由御前侍卫大臣管理,都是从军机处、内务府及各部院的中级官员调充,相当于一个联合办事处)。外奏事官将奏折记录在案,等乾清门打开,由外奏事官将奏折捧进去,交给内奏事官。

这时乾清门外的石栏杆上放着一只白纱灯笼,当这只灯笼从栏杆移到石阶上时,则意味着皇帝对今天奏折的处理意见即将下达。于是各衙门送折者都聚之于门外,叫候旨。不久,内奏事官捧着奏折出来,高呼“接事”。他叫到某衙门的名,该衙门的人就走上前去。内奏事官一边递奏折,一边还要简要传达皇帝的批复,比如“依议”,或者“知道了”,或者“另有旨”。有时是上百道奏折,内奏事官竟然不会搞错。

这是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一书中记载的场面。

皇帝在奏折上用朱笔批示,故称“朱批”。雍正朝以后,奏折经朱批后,在发还具奏人遵行之前,照例要由军机处抄录一份,以供有关衙门传抄执行和存案备查,称为录副奏折。对奏折非常重视的曾国藩也参考了这一方法,将自己所有的奏折文书甚至包括日记书信都叫人录抄一份,集中送到湖南老家保存起来。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