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此前之事,世人所未曾料尔,然吾之心意只在忠兴。吾以为五十日、百日之后,近国之事必将安定。此后,吾欲将大小事务托付于十五郎、与一郎,从此身退。
终
六月九日
光秀(花押)”
光秀无论如何也要把藤孝父子拉拢到自己一方,其心情之迫切已充分显示在了这封信函的字里行间。
具体解释的话,光秀的这封协议书大意如下:
丰臣秀吉1(10)
“藤孝、忠兴父子为悼念信长而断发,实属无可奈何之举。我曾十分震怒,但仔细想想,此乃合情合理之事。但是,我仍诚心希望与你们父子二人结盟。为此,将把摄津献于你们二人。而我将等待着你们前来京都。如果希望的话,若狭也可以赠予你们。这次,我之所以做出如此惊天动地之事,目的不在其他,而是为了女婿忠兴。再有五十日或一百日,近国也就将平定了。那时,我打算把国土交给儿子十五郎和女婿忠兴,自己则不再过问政事,从此引退。”
杀死了信长,光秀执掌天下的愿望眼看就要实现了。而上面这一番话,实在有些令人感到意外。
从文字中隐约可以看出,光秀对自身前途的信心开始动摇了。
六月十日,在进军下鸟羽的途中,光秀下令暂时在山崎八幡附近的洞之岭安下营寨,等待与筒景顺庆汇合。
为赢得顺庆的支持,光秀将大和、和泉、纪伊三国的太守之位许给了顺庆。顺庆于是按照光秀之意向近江派了兵。但六月九日,顺庆却突然命人囤积米盐,做起了闭门守城的准备。到了十日,他甚至撤回了之前在山城方面与光秀军一同行动的手下将士。
由此,光秀猜到顺庆已经变了心。他在心中默默决定,如果顺庆不肯帮助自己的话,就要攻打郡山。因此,直到十日夜间,光秀一直在洞之岭按兵不动,打算给顺庆以最后的机会。
而那时,顺庆已经收到了秀吉送来的书信,因而决定违背与光秀的盟约。
雨时下时停,光秀就这样在洞之岭等待着顺庆的到来。可即便是附近的豪族,都未曾有一人前来归顺。
“不知道顺庆还在犹豫什么,如果他不肯合作的话,进攻大坂之前就要先拿下郡山城。”
然而,光秀的强硬态度只维持到了傍晚。
被派去探听三七信孝、丹羽长秀动向的密探于日落之前赶了回来。浑身泥泞的密探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道:
“秀吉撤回至姬路城,现已率大军沿西海道奔赴而来,不久便会在大坂开战。军中上下情绪激昂。”
“什么,这都是真的么?”
光秀吃惊得从凳子上蹦了起来,浑身直冒冷汗。
“筑前这家伙,这么快就追过来了。”
光秀拼命想要掩饰心中的惊恐,可嘴唇却不住地发抖。
斋藤利三于是说道:
“如果说筑前已从姬路赶至,我军就要尽快做好交战的准备。相信不出三日,战事就要打响了。秀吉一定也与筒井联络好了。此外,估计中川濑兵卫、高山右近太夫、池田纪伊守、大坂的三七、五郎左等人也必然听命于秀吉。如此一来,秀吉的军队就超过了三万人。”
光秀听到这里,惊讶得连嘴都合不拢了。
要说起来,光秀也是信长麾下颇具指挥才能的大将。他孤注一掷,在京都排兵布阵,速度之快,连秀吉都料想不到。
光秀心想:“筑前的军队人数还会继续增加吧。”
秀吉首先拉开了这场替主公复仇之战的序幕。
现在就军队的人数而言,秀吉一方是光秀的两倍。而且,秀吉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远近各地的武士们也会不断加入秀吉的队伍。因为所有人都想趁这个机会立功。
甚至可以想象的是,光秀的队伍里还会不断出现叛逃者。
如果加上近江、若狭的部队,光秀军的总数还可以再增加一些。但是由于不得不时刻防备伊势的织田信雄、北陆的柴田胜家和逃去三河的家康,光秀的兵力又被分散了。
其中,由明智秀满率领的最精锐部队现在正在看守安土城。
丰臣秀吉1(11)
这样,光秀手下可以动用的军队人数虽号称有一万六千,但实际上却不足三千人。
光秀和秀吉的部队均由洋枪队、长枪队和骑兵队构成,按战斗能力来说不相上下。而依据通常的野战原则,具有同等装备素质的两军交战之时,人数上具有优势的一方自然获胜几率较大。
真正能够通过发动突然袭击、以少搏众、反败为胜的例子是极少的。
光秀于是问道:“我们该如何应对?难道要从这里撤离?。”
斋藤利三回答说:“是的。虽说洞之岭和男山八幡地势险峻,都是御敌的理想地点,但无奈寡不敌众,怕是阻挡不了秀吉大军的前进。”
“那样的话,我们要在山崎、天王山阻敌么?”
“恐怕也行不通。”
利三的表情显得格外严肃。
放弃男山八幡和山崎,就等于是放弃了守卫京都的两大据点。
其中,男山是地理上的要冲,北面有木津、宇治和桂的三川交汇,南面则有可以凭借的群山之险。
加上河对岸的天王山,这里自古以来都是京都攻防保卫时的兵家必争之地,往往能够起到决定胜负的关键作用。人们常说:“制男山者制京都。”
光秀希望能在男山遏制住一路从摄津而来的敌军。但正像斋藤利三所说的那样,以少数兵力死守的话,一旦被敌人攻破,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因此光秀也意识到,只能忍痛舍弃男山,设法在山崎和天王山阻击敌人了。
另外,光秀心中还盘算着,军兵人数过少,想要在男山和山崎、天王山两地设防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集中兵力于一处的话,即便不能将羽柴军打退,也可以阻断敌人前进的步伐。
山崎是三条大河汇聚之所,背靠天王山,面朝山城平原和摄津平原,是个隘口。
秀吉攻打过来的时候,只要控制住三条大河,敌军就无法运送物资,大军的移动也会受到限制。
“如果向山崎、天王山派兵的话,无异于是把秀吉引向了京都啊。”
光秀一脸的愁容。
利三于是接着又问道:“就算我们集合全部的兵力守天王山,究竟又能坚持几日呢。”
这一问却把光秀问得无话可说。
“属下以为,以我们的人数,如果选择进攻大坂的话,能够运输物资的驮队必然有限。而排兵布阵于山崎和天王山的话,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兵粮、弹药能够对付筑前的大军。即使凭仗着天险,我军恐怕也维持不了十天。将军,我们究竟该如何行动呢?”
光秀越发沉默了。
利三不肯放松,继续说道:
“在天王山开战的话,近江方面的援军可在三日内到达,但即便如此,尚不足三千人的军队能够与敌抗衡么?”
利三说得没错,倘或明智秀满的精锐部队从安土城赶来支援,也很难逆转战局。
久经沙场的利三话音中透着老练,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这场交战最终的结果,说道:
“山崎、天王山一战若不能取胜,我军便会土崩瓦解,再想翻盘是绝不可能了。”
光秀其实明白斋藤利三的意思。由于秀吉突然之间的出现,光秀在杀死信长后八天里的苦心经营和在近江、京都附近布下的这盘棋局一下子都成了死棋。
如果再有二十天,哪怕再多给光秀半个月的时间,整个局势可能都会如光秀期望的一般发展。但如今,光秀实在无计可施了。
光秀为抵御各方的敌人而分散了自己的兵力。所以,秀吉只需把大军集中于男山、山崎附近便可。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作战策略,敌我两军孰优孰劣已是显而易见的了。
丰臣秀吉1(12)
况且,秀吉的兵力还会继续增加。京都附近的武士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慢慢加入到秀吉的阵营中。
两军近距离交战后,军中也一定会有人叛逃至秀吉一方。
光秀深知,这样的情况在战场上是屡见不鲜的。
而斋藤利三又继续说道:
“属下认为如今尚存一计。与其将将士分派至山崎和天王山,不如合兵一处,在山崎附近布阵。这样,等敌军翻越险处之时,我军便可以痛击敌人。”
理由是,秀吉的大军前进到山崎隘口时,其队伍一定会被拖长,全军的阵形也会被打散。
利用这个机会,光秀军就可以进攻被割裂分散的敌军。
这样一来,即使在羽柴军面前不占优势,只要时机把握得好,战术得当的话,光秀军尚有打赢持久战的可能。
“大人,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京都啊。”
利三语气凝重。
在光秀的军队中,姑且不论一直以来与光秀出生入死的直系部队,其他的部将们之所以追随光秀是因为他们相信光秀可以在信长死后执掌政权。而他们能够这样想,又是因为光秀控制住了京都。
如果丢了京都,光秀作为谋杀主公的逆臣只有死路一条。
“好吧,就按你说的做。”光秀最后赞成了利三的策略。
第二天,在洞之岭留下少数兵力后,光秀撤退至下鸟羽扎营,并开始了淀城(京都市伏见区淀本町)的修筑。
淀城被修在了宇治川与桂川交汇处附近的河流中,是个水中城郭。加之外围环绕的巨椋池的污水,此处便成了易守难攻的要塞。
光秀打算通过据守此地来迎击羽柴军。但在十二日,到达摄津天神马场(大阪府高槻市东北部)的羽柴军先头部队派出了一小队人马在山崎附近大肆放火,把修筑淀城的军兵们全都吓跑了。
那一日,光秀接到了报告,羽柴军的主力部队已经进发到了富田(高槻市田能)地区。
据说,筒井顺庆的家臣曾于十日到洞之岭打探过光秀军的情况。但看到光秀一脸茫然所失的样子,家臣便回去报告,并进言劝顺庆收兵撤回郡山城:
“明智大人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一副神情恍惚的样子。”
而此刻,光秀远远地望着羽柴军先头部队放的火,终于下定了决心。
在连续几日的出神发呆后,光秀清醒了过来,重新燃起了斗志。他下令将主力部队调至胜龙寺城(京都府长冈井市),把淀城作为左翼防线上的要塞,在京都设下了全面的防卫网。
而淀城西面圆明寺地区的村落和胜龙寺城西南延绵一里的前哨线则恰巧分布在了圆明寺河的沿岸。
河的对岸是大片的沼泽地。因此,这里是阻击羽柴军的绝佳地点。
胜龙寺城附近有小畑川和犬川汇聚于此,西国道和连接山崎至京都南面方向的久我畷1也都经由此地。因而这里便成了防卫京都时紧次于山崎的重要据点。
光秀命令斋藤利三、柴田源左卫门等近江的五千余众担任了守卫山崎的先锋。又派松
田太郎左卫门、并河扫部等来自丹波的两千余人负责守卫右翼的山区。
而在主力部队右侧负责掩护的是伊势与三郎、诹访飞弹守、御牧三左卫门等原先效力于室町幕府的两千人马。与之相呼应,负责左翼的是津田与三郎的两千人部队。
光秀自己则带着五千人的后方大部队守在了下鸟羽。
在距离山崎半里左右的地方,斋藤利三命自己手下的军兵沿圆明寺河岸分散开来。同时,他又派出了大量人手打探前方的敌情。但那些人几乎都一无所获。
丰臣秀吉1(13)
羽柴军的行动极为迅速。十二日下午,高山右近的部队就进入了山崎的市镇,中川清秀也到达了天王山。他们只要见到明智军派来的探子就会毫不留情地开火射击。
斋藤利三时年四十五岁。当初在美浓三杰之一的稻叶一铁麾下效命时,他就显示出了制定军事战略方面的出色才能。据说,他的母亲是光秀的姑妈。
阴云密布的天空下,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事的利三望着自己的手下兵将遍地竖起的军旗,心中略感一丝凄凉。因为,他发现将士们没有半点士气,旗子的颜色也不好。
利三心想:“胜负就在十日之内啊。”
实际上,此刻的利三十分懊恼。在得知秀吉举兵返回姬路并沿西海道东上时,光秀一方尚存一丝活路。只要立刻压上全部兵力在西海道上阻击羽柴军的话,便有取胜的可能。羽柴的军队经过多日行军,必定疲劳不堪,队形不整,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肯定损失惨重。利三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但当时却并没有向光秀进言,现在则是悔之莫及了。
在信长手下效命时,光秀曾经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平定了丹波。天正八年(1580年),信长在下令流放重臣佐久间信盛的折槛状2上毫不吝惜地赞赏了光秀,还把他的名字列于首位,称他在平定丹波时立下的军功值得天下人喝彩。
但是,即便拥有如此显赫的战功,光秀在利三的眼里到底还只是个文官。
像秀吉那样天生善于打仗的奇才,是最懂得如何把握战机的。面对突发的事态,不应过分思量,而应该按照头脑中闪现的第一判断立刻投入战斗,迅速制敌。
越是危难的关头,战机越是稍纵即逝。而以光秀这种凡事思前想后、不肯放开手脚一搏的性格,是很难抓住机会的。
十日傍晚得报后,利三之所以没有立即向光秀提出在西海道突袭羽柴军的计策,就是因为考虑到光秀不会同意自己的计策。
“强扭的瓜不甜,硬逼也不是办法。”利三最终还是放弃了进言。
想到秀吉大概会在男山和山崎、天王山两处布下重兵,利三心中便燃起了一股斗志。无论如何,他要拼尽全力,不能叫秀吉轻易如愿。
“等敌军从山崎险关一露头,就要趁对方队形不整之时迅速围击。恩,这样的打法还是不错的。”利三想到这里,更加坚定了信心,“把兵力分成小股作战,然后就可以把他们打得沉入沼泽,这回一定要给猴子点颜色看看!”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