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是邻邦,两者的文化互相交融是很自然的事情,特别是两国被秦王朝灭亡之后,两地原本差异很大的文化就打破藩篱,走上逐渐交融、统一的道路。之后,齐鲁两地的文化虽然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但日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齐鲁文化交融的重要阵地,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咨询、学术交流中心,是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也是闻名于世的文化教育中心,更是各种文化思想理论学说汇聚、碰撞、交流、融合的地方,属于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在先秦时期的齐国乃至齐鲁两国的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显赫的地位。
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时期,因邻近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而得名,在秦灭齐统一中国时消亡,历时约150年。其创办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在整个古代教育史上都非常罕见。
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在大变革之中,各诸侯国都把如何称雄诸侯、统一天下,如何管理国家、巩固政权、富国强兵等重大问题放在首位,因此急需一批具有济世才能的政治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执政掌军,以实现“一匡天下”的政治理想。
田齐的第三代君主田午(齐桓公)跟其他诸侯一样,也面临着新生政权巩固和人才匮乏的现实。于是,他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并借鉴姜齐桓公的养士方法,及时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巍峨的学宫,命名“大夫”,以此招揽天下文学游说之士到稷下学宫传道授业、著书论辩。
齐威王即位后,为了革新政治、整顿吏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更加需要贤能之士。因此,他扩建稷下学宫,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使齐国成为东方霸主,稷下学宫也由此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