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齐鲁文化 >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14)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14)

古代泰山封禅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天下太平、国家兴盛,说明帝王功高德显;其陡峭的泰山路

二,天降“祥瑞”,说明上天对帝王的表彰。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帝王就可以举行封禅大典。

据学者考证: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柴”是燔柴祭天,“望”是望祭山川。这种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说是封禅的雏形。此外,《史记·封禅书》中关于七十二帝封禅泰山的记载,堪称是早期泰山崇拜活动的记录。

泰山受到人们的崇拜,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为黄河下游的第一高山。当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大水,先民们借泰山躲避水灾,由此泰山在他们心里成为生命、种族和生活的依托。此外,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认为一切都是天地日月所赐,并产生了崇拜感。为了让天更清楚地知道人们的敬仰,要选择离天近的地方祈祷,高山离天最近,进而成为最佳选择。再加上当时人们活动范围有限,活动区域中以泰山为最高,因此都到泰山上进行祭祀。渐渐地,泰山的这种功能使其被神话,历代帝王均将泰山看成能通天的神山,并不约而同地宣传“神权天授”理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泰山祭天的作用和地位。

春秋时期,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之后想泰山封禅。但名相管仲认为:帝王封禅时,东海出比目鱼,西海现比翼鸟,到处可见祥瑞之物;如今没有凤凰,也没有麒麟,更没有出现祥瑞,还不是封禅的最佳时机。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劝谏,放弃了封禅。

秦朝以来,历代帝王都非常热衷、重视泰山封禅,先后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帝王朝拜泰山。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举行泰山封禅的活动。他先到峄山(今山东邹城市境内)立石歌颂自己的功德,后到泰山脚下召集齐鲁儒生商议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因儒生们众说纷纭,刚愎自用的秦始皇一气之下贬退了众儒士,带领文武大臣按照自己设想的仪式登上泰山封禅:开辟山路,登上山顶刻石记述自己的赫赫功业;采用秦国在雍祭祀天帝的形式完成“封礼”;然后下山“禅于梁父”,完成“禅礼”。事实上,秦始皇的封禅活动是将原始、简朴的齐地封禅说改造成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典礼,提高了封禅大典的神圣­性­,扩大了封禅的社会影响,促进了齐鲁文化的传播。

汉武帝刘彻是到泰山封禅次数最多的帝王,曾进行过八次泰山封禅活动,其中正规、高规格的封禅就有五次。封禅之前,汉武帝明确提出了封禅的三个条件:必须一统天下;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必须有祥瑞不断显现。至今,泰山仍然保存着汉武帝封禅的遗迹:明堂遗址、手植柏和无字碑。

唐高宗是唐朝第一位泰山封禅的皇帝。公元665年,皇后武则天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向唐高宗提出泰山封禅。当年十月,唐高宗和武后率领文武百官及其他各国的使节、酋长等前往泰山,历经两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泰山脚下。第二年元月三日,唐高宗和武则天一同举行了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皇帝、皇后共同封禅的仪式。

宋真宗赵恒是中国历史上泰山封禅规模最大的皇帝。公元1008年10月,他率文武百官从京都汴梁出发,经过17天的跋涉终于抵达泰山。当月24日,在泰山极顶以隆重的仪式封祭昊天上帝和五方诸神,下山后又以同样隆重的仪式在社首山禅祭地祗神,从而完成封禅大礼。此次封禅活动也是帝王的最后一次封禅泰山。此后的历代皇帝或派人到泰山代祭,或至泰山致祭,但都已不再具有泰山封禅的仪制与规模。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