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丞相后,匡衡在治国安民的问题上极力主张“礼让为国”,并主张从君臣做起,否则“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要想做到“民不争”、“下不暴”、“众相爱”,就必须整顿吏治,令“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
此外,他还提出了“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送,举异才,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苛薄之吏”等于民生国计极为有利的政治主张,对当时千疮百孔的*政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汉元帝去世后,匡衡向汉成帝上书,建议“戒妃匹,劝经学,学威仪之则”。皇帝非常赞同,欣然采纳他的意见。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匡衡向皇帝上奏,弹劾佞臣中书令石显,但没有被皇上采纳,匡衡愤然请求辞职回乡,但汉成帝并不恩准,而是多番安抚,并赐美酒、肥牛等物。
翌年,有人告发匡衡的封邑多占土地数百顷。不久,他的儿子匡昌又醉酒杀人,在被捕入狱后,匡昌的弟弟带人劫狱营救。诸多事情令匡衡惶惶不安,于是免冠待罪,皇上查明此事后将其免官为民。
返回故里的匡衡郁郁寡欢,最终病死家中,其墓地就在位于峄城西南7公里的匡潭村,也就是匡衡的故乡。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