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氏石阙和武梁碑记载:武氏祠的创建年代在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前后,为石工孟孚、孙宗、李第卯等人刻造,并由“良匠卫改雕文刻画”而成。现保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石刻构件40余块。
石阙和石狮是墓道的设施,双阙对称,间距415米,由基座、阙身、栌斗与阙顶组成。单檐子阙通高430米,基座宽258米,厚14米,通体雕刻有画像和花边纹饰。两阙身的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题铭约90多字,记录了立阙人武始公和营造工匠等人的姓名。阙前两侧各立着一个石狮,通高124米,长145米,巨口膛目、昂首顾盼、形态生动。
在现存的武梁、武班、武荣三石祠中,以武梁祠的形体最小,为单间歇山式开间结构,现存六块石刻:“武梁祠画像”三石、“祥瑞图”二石、“武家林”断石柱一石。祠内遍刻画像,东、西、中三壁的上部罗列着40余则历史故事,其中有从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有蔺相如、专诸、荆轲等忠臣义士;有老莱子、闵子骞、梁高行、丁兰等孝子贤妇。三壁的下部为祠主的车马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东西壁的山尖刻有东王公、西王母等灵仙故事,内顶刻着神鼎、黄龙、比肩兽、比翼鸟等祥瑞图像。
武班、武荣等祠形体稍大,为中间有立柱的、双开间后壁有龛的结构,现存16块石刻:“前石室画像”十二石、“后石室画像”二石、“孔子见老子”一石、供案一石。石室内刻满画像,内容分布大体相同,均在顶部刻着神仙、灵异、祥瑞等图像,暗含天降祥瑞之意。两山墙的山尖部位刻着以东王公、西王母为主的神话传说。壁西石刻为孔子见老子、孔门弟子和祠主的车骑出行、宴饮歌舞等图画,还有文王十子、赵宣子、荆轲、邢渠等良卿古贤。西壁的下部刻有大幅水陆攻战图。
武氏祠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则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在《隶释》、《隶续》中,开始以“武梁祠画像”命名。后来由于水患淤漫,祠倾圮而湮没于地下。清乾隆年间,人们对其进行了发掘清理,认为祠共有四座,即“武梁祠”、“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除了将其中“孔子见老子”石刻移置济宁学宫外,其余均就地建屋,并将画像石砌于壁间,门额为“武氏祠堂”。
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对珍贵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政府出资在此建立了文物保管所。1964年,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按原位置提升到地平面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1972年,旧墙壁中的画像被拆出并移入阙室陈列。1981年,有关学者在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后进行了配置复原,同时认定“后石室”并不存在。
三、太白楼
太白楼坐落在济宁市城区古运河北岸。据《山东通志》记载:太白楼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其居在酒楼前”,每天到酒楼饮酒,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诗篇。贺兰氏酒楼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登上贺兰氏酒楼观光游玩,为该楼篆书了“太白酒楼”匾额,并创作了《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就改名为“太白酒楼”,闻名于世。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