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 > 3.马家祠堂的白莲教遗址。

3.马家祠堂的白莲教遗址。

4.土家族(别兹卡、贝锦族)的发源地,向王(廪君)庙。

午饭后,大家随潘先生去西关外看向王庙,开始带路人找错了地方,后来方才找到。现在的向王庙,已是一个菜园,庙已全毁,没有留下遗迹,只有4块石碑高低不齐的散立那里,擦净辨认,一块是乾隆三十四年××和尚为塑造财神金身募捐的捐款人姓名碑记;一块是同治年间立的,已毁损,字迹不清;另二块是为清江船户间的纠纷立的碑约。在长阳,传说清江是向王开辟的,所以历来的船户都祭祀他。

县府的府址原是县里的文庙旧址,县府将它颠倒使用,把前门封闭,改从后门出入。

县府所在的龙舟坪镇桂花树很多,在县府大院内就有两株大桂花树。

晚上,我组和前来调查文物的小组会面。他们是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三所的专家荣盂源、张振鹤,北京历史博物馆专家陈佩馨、王黎晖,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李振凡等7人,他们是来了解黄家埫的生物化石的,重点在化石人头骨上,看是否有新的发现;另外,了解白莲教斗争遗址。相互谈得很欢快。还说,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家贾兰坡不日也将来此考察这批古化石,专家裴文中很忙,近期来不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12月9日 星期日 长阳 ­阴­转晴(1)

今日,县委、县人委等领导同志邀请我们两个调查组共进早餐,坐满三桌。

县立初中生物教员陈明治(湖北省政协委员)前来谈怎样发现古生物化石洞(其中有原人齿、颚等)和白莲教遗洞的。

陈明治是听学生说,附近也在挖洞,但马家祠堂那里挖的是有关白莲教的,挖出鸟枪、子弹壳、铜炊等,陈再向一位乡­干­部了解时,他否认挖出的物品里有枪、弹。

陈明治老师说,我是教生物的,总想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物教育。可是直观教具缺乏,于是自己动手做标本,经验、知识渐渐丰富,由动植物标本进而到搜集化石。我经常教学生如何认识化石,动员他们寻找,渐渐搜集到三叠纪的三叶虫、扬子介、石燕、海果核、珊瑚等。后来又想去发掘人类进化标本,想找恐龙、猿人化石等,于是发动学生到处打听。我们县农村里挖“龙骨”盛行,有名学生听说百多里外一处石壁,上面有一个洞,有人进去挖过“龙骨”。我认定那里会有比较重要的化石。今年7月间教师下乡了解扫盲工作和进行工农教育。村里的人说赵家堰的小坳子黄家埫有“龙骨”,用骡子驮着卖给合作社。当中药材卖,真可惜了。当时我们教学正忙,函授学校又集中学习,没去成。那时专署也已发现,通知了文化科,可是县­干­部认识不够,保护不力。仍有人在挖在卖。在乡里时,有人拿来尖齿象的化石,一排排的像子弹,我看像是恐龙,于是决定去了解。8月,我与潘秀堂老师和两名学生赶去,先到赵家堰区,区­干­部见过一个像猴子的头壳,眉骨高,下颚突出,已被收购。次日即去初级第三合作社,合作社以为是龙的头骨,是吉祥物,主任把它洗净保存,大家来观看。有两个­妇­女争看失手打碎了,就放在大堆里卖了。我们又分工去合作社、供销社等收购单位,我见到一个半边的上颚,有一大一小两个臼齿和一个犬牙一个门牙的齿床,我很高兴,包好放在袋中,这次以这个收获较大。我去专署开会,要求请假寻找化石,给我4天假。我们去赵家堰的黄家埫,洞很大,有些化石凝固在石钟|­乳­里,挖不动,很幸运的又找到一个犬齿,我们又买了90多斤“龙骨”带回学校做标本。这是“长阳人”发现的大体经过。在长阳赵家堰洞|­茓­中找到的“长阳人”化石是中国早期智人化石。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迟于马坝人,早于丁村人。化石有左侧上颌骨一部分和牙齿三枚(二枚附于齿槽,一枚单独)。我们写了报告给县文化科,要求禁挖“龙骨”,又向北京送标本。后来有湖北日报郑记者来访,湖北省派文管局毛再善同志来了解,见到化石破坏严重,很气愤。县委通知全县学习,加强对化石的认识,谁破坏,谁负责。接着又发现多个埋藏有化石的洞,其中有的洞发现有猿人痕迹。现在中央也来了专家。

今天,陈明治老师又带我们到县人委隔壁的县立初中生物室去看他制作的生物标本。生物室里摆放着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标本,他拿出一些在其他地方比较难得见到的飞鼯、九节狸、冠鱼狗等给我们看,标本都做得很好、很生动。陈老师说,飞鼯比较罕见,是哺|­乳­动物,样子像松鼠,前后肢之间有宽大的薄膜,尾长,群居,在高山岩上做窠,也住喜鹊窠,拔自己的毛垫窠,胎生,它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爬到高处的树上,张开四肢,薄膜展开,可从高处向下滑翔飞行,一边飞,一边叫,它的粪粒叫血淋子,老乡叫它“催生子”,认为产­妇­披着它的皮生育时容易生下来。冠鱼狗属鱼狗科,比翠鸟大,头上有冠,以垂直入水捕鱼为食。本县的大山里,虎、熊、野猪、野猫、狐狸,各种鸟类都有。昆虫种类也多,60多年前,英国一位世界知名的生物学家来过此地,老年人都知道,他在这里采集了许多蝴蝶回国。他写了一本书说,在宜昌之南三天路程,有一处地方,南边是森林,北边是草地,是各种昆虫集中之地。我国山东大学昆虫学家李传隆来到这里,寻觅了好几天,没有找到该书上所说的地方,但是也搜集到300多种昆虫标本。

午后天气转晴,县人委统战部­干­事毕应全陪我去拍摄清江边的观音阁,那一带清江的风景美好,可惜冬天水浅船少,只拍到一张不慎搁浅的横舟和一排木筏。观音阁已破败,只好拍两张远景,路上行人也缺乏地方特点,没有背篓、担子之类。长阳某书上有一小段述说观音阁,大意说它在“县东三里外,横岭连叠,势若奔骥,自文笔峰迤逦而下,石龙突出,内涌清泉,美若甘露,众山环拱,一水横流(指清江)。率家丁,建楼阁五间,立观音大士清像,屏后塑南海景,石炉一座,钟、鼓各一,龙头一个引泉水二井盛之……。”(纸旧墨浅,字迹不清,录得不全)

观音阁是明朝李爵所建。晚上,潘先生请来何恭垓、赵典五两位老先生谈谈“土家”。

两位都是中医大夫,何已66岁,熟悉本县典故,又看过县志。

何恭垓:我原先有长阳县志七八种,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土家”材料,可惜寒舍不幸遭遇火灾,房子全毁,只抢救出一部县志,土改时,也没了。关于长阳向王庙,只知有位彭大人研究过向王,他是清朝举人,任江西某县知县19年,他也没有搞清向王身世,记得他写有一句“向王何处生天生,抚想当年好英俊”。我听民间传说,向王传名向汝海,反抗清朝不胜。传说他会巫教,有法术,施法降灭妖魔,来到长阳一带,他用牛角号一吹,就开辟了清江。因为他伏魔开江有功,人民敬佩,清朝政府没有过问老百姓建向王庙,长阳有向王庙,资丘、五峰等处都有。庙内有向王像,白脸,怀抱二尺多长的大牛角号。民国以后,庙遭大水冲淹,渐毁。资丘镇在长阳西60公里,位于清江北岸,清江船运到此为终点。

赵典五:(任中医外,教书40多年)我曾经朝见过向王庙,那时年轻,向王座前有两员站将,手拿弓箭、宝剑。还见过资丘镇的庙。

传言向王打败了夷水神。向王子孙多,到明末清初,繁衍为四大族:李、向、田、庹(潘先生Сhā话,在湘西,田、庹不通婚,向、尚不通婚,可见有血缘关系)。四大姓有权势,在资丘、巴东、五峰、鹤峰都担任土司,其中以向姓势力最强。四姓是否确实为向王子孙,搞不清。清朝雍正要占领统治这片土地,考虑兴师动众,得不偿失,于是使用策略,(赵:田姓念书学做诗文,较早与汉族同化)笼络二三土司,使其反目,互相攻伐,实现了“改土归流”的计划。

何:覃(Tan谭)姓是一大家族,有钱,也是“土家”。一百多年前,覃开兆家,房子有一条街长,置田产从长阳买到沙市,有一万多石租子的田地。

赵:我们这儿的汉人都是江西籍,和资丘镇以上的居民相比,风俗习惯都不相同。县里龙舟坪街上有一户姓刘的人家,从江西来的,他们是腊月二十九过年,比大家提前一天。自称他们年三十不吃­肉­,所以提前一天过年。资丘以上的农家生产技术差,产量不高,比起县里一带,怕要相差50年。

何:清末我还是小孩时,听说高头(资丘以上山区)还有苗、瑶等少数民族,民国以后全没有了。清朝开科取士,苗、瑶族中有些人考取了,得了功名,提高了身份,就自称是汉人了。这样,转变了一些民族成分。另外,还有些别的原因吧。

我们何家祖籍是河南汝宁府光山县(今信阳市光山县),先祖全家于唐贞观六年(632)迁徙来长阳。唐朝统治者姓李,第一代唐高祖李渊,第二代是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我们何姓是李氏后人,所以给了土地权,到长阳后,就圈占了一大片土地,我问过祖母,她说当年圈地一百多里,相当于现今一个区。但是不知道先祖做的什么官,唐时已有白虎观,只知道他来长阳后就住进白虎观,可见要比其他人高一头。唐朝姓李,故供奉太上老君,以老子李耳为神。先祖住在白虎观,称自己是道教,采取政教合一的办法,和本地土人相处较为融洽。至今何氏坟地仍在观旁。明末农民起义军李闯王、张献忠先后攻占长阳,杀光何氏全家,只逃出一人,名叫何学义,由他再传宗接代,延续至今。

潘先生听了何老先生的一番谈话,很高兴,很兴奋,他接着说,何老先生谈得很好,这段话跟土家族联系起来了。土家以虎为图腾,崇拜虎,虎是他们的祖先。老子名叫李耳,恰好,土家语叫老虎为“李耳”(母虎),叫公虎为李拔,叫母虎为李义卡(即耳),这样配合上了,“土家”人就会对老子,对道教有好感,这样做法很聪明。鄂北有些地方就没有做好,房县和保康县的地方­干­部就反对老虎。要打倒白虎神,说服土家去反对白虎神,引起土家的反感,人心不服,关系闹得不好。潘先生说,我从这里又得到一个例证,证明土家对白虎神的浓厚感情。长阳的“李”姓可能从“虎”音转来,但唐代不许叫李,只许叫十八子。

潘先生还认为,白莲教起义的田士珺,很大可能是土家人。

赵典五老先生现在正用中药治疗梅毒,效果很好。他说他只用三味中药,连服40剂即可痊愈。今天上午,县人委熊家复的汇报中也谈到­性­病问题,解放前,男女关系较乱,有的乡­性­病传染比较严重,个别乡甚至达到40~50%,中医赵良梧(可能是典五的号)治梅毒收效很大,县里正在大力抓治。

杨重野准备报导,拟明日去访赵老。

龙舟坪正在安装电灯,街上电杆排成行,灯泡也装上了,但还没有输电,因此,原来的旧灯柱依然立着,街灯用的是盛煤油的明瓦灯。

何老谈及有《彭秋潭诗集》,写有不少竹枝问和“陪十姐妹歌”,何、赵二老都当堂背了几首。潘先生说,彭姓是土家。

板楯七姓中有庹姓,县初中有一名学生姓庹,可惜没有时间找他谈谈。

长阳县情况:

12月8日上午,长阳县人委办公室熊家复向潘先生作了县情况汇报,这里扼要记录一点:

长阳县东西长175公里,南北长55公里。主要为山区,土地406.9万亩,耕地67.5万亩,占16.5%,森林面积超过耕地。全县7.22万户,30.76万人(1946年20多万人)男女各半。农业人口7.03万户,29.6万人。长阳县城人口四­干­多人(居民二千八百多),资丘3 000多人。

长阳县城于1948年8月解放,11月全县解放。

1956年6月止,有62.59%农户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9%参加初级社和互助组。

1954年发生大洪水。1953年发生大冰雹。

山地灾害为:山洪、冰雹、鸟兽(野猪、獾、刺猬、虎豹,豺狼)。

农业生产:主要为包谷。

牲畜:耕牛近2万头,山羊万只,生猪平均二人一头,约15万头。山大草厚,宜发展畜牧业。

主要收人:平地粮食,半山茶叶、木材、药材,高山药材。

粮食包谷生长期须一百五六十天,将近半年,一担包谷225斤。高山上10月下雪,包谷尚未收完,连秆收回,放楼上。冬天下面烤火,连带烤­干­玉米。玉米­棒­用手脱粒,整粒用磨推碎,炒着吃,难吃。

困难户仍多,边区高山居民,缺衣没裤,出门只好披蓑衣,冬天几个月不出门。

交通:主要靠清江。驮运(骡)工34人。今年8月3日公路正式通车,有一辆卡车运客人与货物。

清江水上运输有船工、船民1008人,共5个合作社。宜都~资丘85公里,往返须12天。

清江险滩太多,上水载重30%,下水50%;洪水季节,下水可载100%。今年10月开始疏浚,从下游开始,共17个险滩,大部分采用水底爆破,明年2月完成。今后可通行无阻。炸后可吃水一尺八寸(即冬季滩水平均可深至一尺八),木船一般吃水一尺六七,枯水期也可满载上下。

教育:1956年,公立小学334所,学生27703人;初中今年增为3所,学生988人。

中小学生共占学龄儿童数80.7%。

农民生活:平均每月需4~5元。粮价,米每斤9分,包谷每斤5分;湘西,米每斤5分,白饭每斤4分。

卫生:疟疾流行从1954年开始,为间日疟,用奎宁治。梅毒(已述及)。

文艺:县有“唐剧”唐剧:以前曾称为唐戏、踩堂戏,是流行于鄂西巴东、五峰、长阳等山区的地方戏曲。演出时.因为高山居民分散,就在住家户堂屋里,先由小旦上场,表演“送字”、“挂画”、向主人祝贺,然后演戏,一直到天亮。艺人多为皮影戏者,两三个班子凑起来,就开演堂戏,已有一百多年了。。即将失传了。距县府300里的珍珠头,还有一位61岁的王南山老人会演唐剧,他能唱《朱元璋放牛》、《董永成亲》、《郎红讨亲》、《赶子上川》、《王婆喊冤》、《探朝》等戏。

将要失传的还有“十般鼓”,为一面铜鼓,用来表演,在都镇湾那里。

扭鼓子,有歌有舞,七言五句,过年节唱。

生产时唱山歌,临时抓词对唱,田里家里都唱。

丧歌,有丧事时唱,在灵堂唱,一唱一夜。1400年前的《隋书?地理志》第31卷即有记载。是一个一个的唱,丧歌开始时大家和,最后结束时,大家也和。主要唱述死者的生平事迹。覃姓家死人后,不许当着棺材吃饭。

《长阳县志》四风俗:婚前一日,女家设醮席,请少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姐妹。

男家亦同,曰陪十弟兄。

“十姐妹,十弟兄”风俗,长阳、宜都皆然,宁乡(即长阳安宁乡,地近巫山峡)有十姐妹歌,彭秋潭(邑人,名淑)竹枝词:“十姐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

郑家供虎錞顶铸,说是挖出来的。

12月10日 星期一 长阳——红花套 晴

早上,潘先生请县一中历史、地理老师覃九余、覃玉如座谈。简单的记了些。

“土家”人喜欢跳山歌,又唱又跳。

习惯缠白头巾,包得很大,传说刘备死于白帝城,西凉马援带孝,缠“白袱子”。本地人缠头,男的缠蓝,女的缠黑。

白虎关,与何家有关。

本地人对老虎叫老巴子、大猫子、大家伙、大牲口。

向王船过去,山就开了,吹牛角号,山地开,清江有险滩处就有向王庙,险滩膀子石处有一座,县城西头坪也有一座。

清江驾船人遇到险情时就叫“王爷菩萨救命”!或“向王菩萨救命”!平安下滩后即说,这次把老子吓死了。在船上点三炷香上祭,燃放一挂鞭炮。谢向王。

有辖神庙,神像黑脸黑盔,在水竹源,叫辖神都督。

坝为平地、低地,面积大,有河。

埫,高山凹地,山不一定有河,可种田。

天坑,埫之渗水处。

塝,梯田处、土坡,比坝高,比埫低。

县一中数学老师张美端说:龙舟坪小学的校址原是县城隍庙。

县西十里津洋口有一座八王庙,庙早毁。

清江有一个滩叫八王滩。

城关有一林姓,有一个林半头,半头(半条)街都是他的。

从江西来的,有锅片郑、頓顶铸头(犁尖、犁铧)郝。

近日都是­阴­天,拍照效果不好,急也无用。

下午,老杨去访问赵中医,谈治疗梅毒,准备发消息。我抓紧时间看三个月来的《长阳县报》、《宜昌报》、《湖北日报》等。潘先生抓紧看本县船户民册,发现不少与湘西相同的土家姓氏。从资料上看,清江乃至三峡上下、酉水、沅水、洞庭湖一带,过水上生活者,最早为巴人。

原定从这里向西南,直接去五峰,那里的土家也多。从县里沿着清江往西走。约30公里到都镇湾,继续往前,越走越高,再30公里到资丘镇。过了资丘口。就都是大山大岭,长阳县海拔70多米,都镇湾海拔650米,再往前走,资丘更高,航运到此为止。五峰的高山,不会比火烧坪的2 200米低,长阳到五峰,地图上的直线距离百多公里,可是爬山越岭走山路,至少得5天,若是用兜子抬,更慢更难。土改上山时,大山里的人还以为是光绪七十二年,山大到把时间都挡住了。

潘先生决定回宜昌,另想办法。

晚餐提前到4时吃,6时上修好的公共汽车,是敞篷卡车,很快,一个半小时回到红花套。

下了车,才发觉不妙,原来沙宜班轮上水时晚上###点到红花套;午夜抵达宜昌,可是近一二天都是提前于下午五六点钟到,今天更早,四点多就驶走了,货少船快嘛,可它主要是班轮,应该定时开的。这下害苦了我们,经过几番周折,找不到交通工具,只好住下。两张床,六个人,老杨、大于、我三人用稻草打地铺,十一点才躺下,这一夜都没睡好。

下午在敞篷车上受了风寒,我睡外侧又着了凉。

12月27日 星期四 重庆—綦江 上午小雨、­阴­(1)

九时余出发。

重庆市交际处借给我们吉普车一辆,司机名申成荣,是个青年。在路途交谈中得知,他是四川秀山人,家住酉阳县城。小申现年24岁,从12岁起就学开车,跟着师傅跑车,主要跑川黔路。天天一早起来给木炭车摇风扇,吃了不少苦才熬成一名司机。他离家12年。还没有回去过,这次借送我们去川东南,顺路回酉阳老家去看望父母。

这是一辆几乎全新的吉普型汽车,英国生产,名Ranger(漫游者),形状似乎略大于美国军用吉普,美军吉普车身以钢、铁板为主,多数没有设置车篷,前后四个轮子一起驱动,适于跋山涉水、行军作战,马力大,费油也多。英国设计,加以改进,使它适合日常山地使用。车座有软垫,后排可坐三人,并且装了固定的帆布车篷,可以遮风避雨,这使我们冬季在田野山岭驶行,少受风寒之苦。车子也是四轮驱动的,在高山公路上疾驰,称得上是如履平地。我们依靠它,在川东南山地顺利穿行。

我们在重庆,买了几部旧书,又向招待所借了两床毯子,路上御寒用,又带上一篓广柑,东西就多了一些。我们把简单的行李捆在车后,潘先生坐在司机台的副座,他的腿下有点空隙,正好可以塞入那篓广柑。我们三人(杨重野、朱家煊、我)穿着厚厚的棉服挤在后座上。

清早起,即下毛毛雨,路湿而滑。先去博物馆辞行,并送还“关于船棺发掘的报告”。重庆船棺开挖出来将近两年,报告也早已写好,但因领导持慎重态度,迟迟没有批准发表。同时,文章还牵涉一个发掘人排名次序问题,谁在先,谁在后,怎么排,怎么列,一直没有定妥。

老杨准备写一篇“船棺”通讯寄回文汇,我则觉得我们刊物不大适宜刊用,倒是当地剥橘子只留橘皮、橘络的“买椟还珠”的无奈可以写个短篇,再配上一张照片蛮好。可惜昨天我没去现场。

出发时忘了通知市人委,请他们打个长途电话给綦江县,给我们准备住宿处。现在只好由老杨借博物馆的电话一用。

随后开车去七星岗桥下瞻仰巴蛮子将军墓。潘先生告诉我们,巴蛮子是巴人,战国时的巴国人,是位将军。相传巴国内发生内战,巴将军无力平战,只好向楚国求援,应允平乱后用三所城池酬谢。于是楚王出兵救了巴国。事后楚国来讨要三城,巴蛮子说,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举剑自刎以谢。楚王很敬重他,用上卿的礼遇葬了他的头。国内的人敬重他保卫了国土的完整,也用上卿之礼将他的躯体埋在这里。将军又名巴曼子。传说是埋在这里。

走储奇门,摆渡到海棠溪。天雨路滑,好处是没有尘土飞扬之苦。走了十多里后,前面不远处就是有名的南温泉,大家一致同意去洗个温泉浴,去去疲劳。汽车再前行一段,就拐向南温泉。走向南温泉这一段,两旁风景幽雅,有一片山长满黑­色­石块,非常奇特,可惜我们被关在车篷内,不能畅目舒心。在温泉游泳,每人票价6分,租一条游泳裤2分。老杨、老朱二人嫌天气冷,都不敢在露天大泳池游,我也只好依他们,在傍山的一个室内游泳池,约5米宽、15米长,温水不冷不热,正合适。游了一个小时,老杨就要收场,怕潘老先生一个人在室外喝茶不耐烦,又怕赶路的时间不够用。我是真舍不得起来。等到换好衣服,转到露天游泳池一看,池水碧绿,清澈见底,只有三五游者,而周围山石竹木,风光之美,无以形容。在这样的美景拥抱下游泳,真是太快活的,真是后悔莫及的。

在南温泉合作食堂午餐,要了四两大曲,又有大盘好泡菜,味道比往日不同,菜也炒得不错,吃得非常痛快,大家都说好。

下午二时半,回到川黔路上继续南下,过了土桥后不远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此处设立的清华中学旧址,现在改名为二十九中。抗战时,潘先生曾多次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飞到重庆,他那时是清华的教务长。

不久来到百节乡,潘先生认为,百节和别兹族是一个音,此地和土家可能有关系,于是停车下来打听。这里有向姓等人家,在这一带山区,向姓多为土家大姓,人多。乡府旁有公路桥,大概是綦江的一条支流,水­色­碧绿,河旁几处竹丛,也碧油油的,河的不远处,还伴流着一条小溪,两岸长满略为不同的绿­色­的水竹丛,密密连接;加上远远的翠山衬托,好大一片幽美的田园。桥头有贞节牌坊一座,乡人指告,桥下有一只白石象,象身上还有几个字。石象身上已无字迹,而且像是一头虎。

街上有挑着一担竹火笼卖的,竹笼颜­色­深绿,店铺里卖的箩筐也是深绿­色­,它们不是用楠竹做的,楠竹(毛竹)绿中有黄。向老乡打听,他说,本地楠竹长得少,多的是只有五六米高的散生水竹和高到二三十米的丛生慈竹,慈竹虽然可以和楠竹比高,但竹竿还没有锄把粗,比苗竹细多了。这两种竹子都可以破篾用来编织,竹火笼就是用慈竹编的。火笼里面装有沙钵,那大的卖四毛八一个,小的卖三毛八一个,拿回去从柴火灶膛里铲出柴火灰和红木炭倒人沙钵内压实,用热灰埋住红炭,就可以用来烤手烘脚,连续五六个小时热乎乎的。川黔路修得不宽,泥土混合碎石做路面,平坦好走。公路两旁种树,约四五龄左右。左手边大多种的是洋槐,右手边多为桐子树(油桐),其他树种很少。树的根部都涂了三四尺高的白石灰,沿路和桥上两旁都间距整齐的设立有涂成白­色­的防护石块,这对行车安全起了良好的警示和防护作用。朱家煊说,我们湖北还没能做到这样。

迎面驶来的以运货的卡车居多,老朱的眼力很好,他过去曾经考取过国民党空军,没有去报到,看见其中有些卡车车头前的保护杠上,挂着一块白底红字的小铁牌,上面写着“安全行驶18万公里”,或是“16万”、“11万”、“9万”的安全无事故跑车里数,这种公开表扬的办法,鼓舞人,激励大家的斗志,准备找个大运输站,采访一二位尖子,写一篇。从百节开始,汽车沿着一条小江南行,从地图上看不是直接灌入长江的綦江,是从鱼洞溪并入川江的。小江沿岸长满水竹丛,水清山秀竹绿,这种竹子细长脆弱,不适宜做器具,最好做纸浆,国家大量缺纸,多设几个纸浆厂好。向南行,车的右边即西边,馒头山和梯田,相间相接,一路迤逦。山不算大,开辟出来的梯田也是一小块一小块,弯弯曲曲,平宽的坝子少。

从海棠溪开始,经过土桥、巴县、百节、一品、杜市等乡镇后,在广兴我们的车开始与綦江水和铁路并行,有时在江左,有时过桥在江右齐进,一段一段的碧绿江水,被石坝拦腰挡住,提高水位,用来灌溉、发电和行船。

五时半到达綦江县人委会。县里正在召开第二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县委、县长们接待到后面的办公室,休息、晚餐。

晚上,县长们介绍本地情况:

綦江全县56万人(厂矿工人4万多在外),有汽车配件厂、国营炼铜厂等。全县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县城(县府古南镇)在县北半部。

四川省各县差不多都以稻谷为主,田坎上还可以播种大胡豆(蚕豆),产量也多,(记得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中学顿顿吃蚕豆),秋收后大田里播种豌豆、胡豆苗做绿肥。县里产竹,慈竹丛极多,尚有水竹、斑竹、楠竹等,用竹浆制成的是很粗糙的土纸。

本县树木以青冈树为主,青冈子实的菠萝壳现在有人收购,很卖钱。子实富含单宁,可制拷胶和染料。山蚕(柞蚕)能吃青冈叶,县里正在推广、发展,最近去吉林买回200万粒柞茧做种子用。现在年产蚕丝三四万斤。青冈树有40万株。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