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
又名烛阴,也写作吡↑原《天问》: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太阳为什么照不到那里?烛龙为什么发出光明?
提到“光明”仅此即知,连名字都不敢留的“现代文化史学家”,又胡说了,又造孽了
王逸注《天问》里说,“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
更详细的描述,则在《山海经》中:
《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竭∏烛九阴,是谓烛龙”
《淮南子·地形篇》:“烛龙,在雁门北,蔽与委羽之山,不见日起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以上古代文献表明,烛龙这个神兽,人面,有龙或蛇一样长长的身体,不需要吃喝甚至呼吸,终日储当他闭着眼睛的时候,北方的天空是黑暗的,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北方黑暗的夜空就被照亮了
首先注意烛龙所处的地域北方
《淮南子·地形训》:
“北方曰积冰,曰委羽”
高诱注:“委羽,山名,在北极之阴,不见日也
《楚辞·大招》中讲: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吡(赤字旁色只,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天白皓皓,寒凝凝只魂乎无往,盈北极只”
《文选·烛赋》(付咸):“六龙衔烛于北极”
综上可知,吡也就是烛龙,所处的地方“积冰”“不见日”“天白皓皓”“寒凝凝”,正是北极
我们知道,在极圈附近,昼夜以季节划分,分为“极昼”和“极夜”我国东北高纬度地区,靠近西伯利亚和北极圈,如漠河,“极昼”“极夜”是正常现象而“烛龙”恰恰活动在这样一个地区
综合我们已经得出的,古先民喜欢给自然景象作生物性的表记的习俗,便不难猜出这种极圈附近的景象是什么
极光
极光的绚烂多彩,如长龙腾越天空一般的壮观,启迪了古先民的智慧,于是,“烛龙”随之诞生¢诸“烛龙”所描写的“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正是极光中的“脉动状”“静止脉动状”,和杂有放射光的光现象
值得自豪的是,中国大陆上的古先民的足迹,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曾进入到西伯利亚及以北地区,这是全世界其他任何地区的远古居民都比不上的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吡赦只”《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烛九阴,是谓烛龙”又《衡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参阅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地形训》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
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易纬乾坤凿度·卷上》诸说大同小异,显系本自《衡经》和《大荒经》
烛龙是古代典籍中颇有神异色彩的一个记载:烛龙之为物,人面蛇身,身长千里,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吹气为夏天,呼气为冬天,又能呼风唤雨,显系非凡之神物因此,很早就引起学者的注意
关于烛龙的记载,始见于《山海经》
纵观历来对烛龙之解释,关于烛龙之原型,大致有如下数说:
其一,烛龙即太阳说此说最古,上引《易纬乾坤凿度》即开其先河,清人俞正燮发明其说,其《癸巳存稿·烛龙》条备引古书烛龙之文,认为“烛龙即日之名”并称烛龙之说出自盖天说宇宙观
其二,烛龙即火烛说姜亮夫《楚辞通故·烛龙》所据材料全抄自俞氏,但其说却大相径庭,他认为“烛龙”即“祝融”之音转,烛龙传说即“祝融传说之分化”,又谓:“古人束草木为烛,修然而长,以光为热,远谢日力,而形则有似于龙→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烛龙”(姜亮夫,2002:193)
其三,烛龙为开辟神袁珂《山海经孝》把烛龙与开天辟地的盘古等同起来,并说:“说者谓此神当即是原始的开辟神,征于任昉《述异记》:‘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泣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信然√古盖后来传说之开辟神也”(袁珂,1993:278)
如下:
第一,烛龙“视为昼,瞑为夜”(《衡北经》),有似于日,然《天问》谓:“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淮南子·地形训》谓:“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诗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明谓烛龙所在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则烛龙非太阳明矣,故“太阳说”不可从
第二,“烛龙”与“祝融”固然声韵相近,但典籍中所载祝融之事和上引所载烛龙诸事全不相涉,而以“烛龙”之名缘乎“束草木为烛”之形,则纯属想当然之词,且烛龙之神异又于草木之火烛何涉?故姜氏“火烛说”亦不可从
第三,盘古为开辟神,《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云:“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称天地浑沌是由盘古开辟为天和地的
清马骕《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云:“元气溕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则谓世间万物为盘古死后身体所化,任昉《述异记》云:“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汉间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为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纂”
《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的作者徐整为三国人,任昉为南北朝时梁人,此前的先秦及秦汉文献如《楚辞·天问》《淮南子·原道训》等在述及世界创生时,皆未提及盘古,可见盘古创世的神话出现较晚,且据徐整称引“吴楚间说”,并云“南海有盘古氏墓”“桂林有盘古氏庙”,可见盘古神话当是魏晋间由南方民族传入者√古之主要事迹为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然诸书述烛龙,却全然与开辟和创世无涉,《衡经》所谓“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云云,也与创世无关,《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所谓“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夜”显系以意捏合盘古与烛龙,袁氏“烛龙为开辟神说”,正为此说所误
先秦两汉之书言烛龙,皆本自《山海经》,故稽考烛龙神话的来历,需从《山海经》入手,纵观《山海经》关于烛龙的叙述,其要点有三:第一,烛龙的方位《大荒北经》明言烛龙居于“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则烛龙场景居于《大荒经》版图之西北隅,《衡北经》叙事首起西北隅而终于东北隅,烛阴列此经之首,则其于《衡经》版图,亦必处西北隅
第二,烛龙之形象《大荒经》谓其“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衡经》谓其“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则其为物身形绵长,人面蛇身,且为红色
第三,烛龙之神异《大荒经》谓“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衡经》谓其“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其视瞑关乎昼夜时辰,其呼吸关乎冬夏季节,其气息关乎风雨气象,则烛龙之神异全在其与时序的关系,表明此正古人之所以关注烛龙的要义所在烛龙与时序之间的关系既为古人所盛称,则考究烛龙神话的来龙去脉就应由此着眼
那么,这种身形蜿蜒如蛇体长千里烛然如火呼吸吐呐关乎时序并且以“龙”为名的神异之物,所象征的究竟是何种自然现象呢?只要对于华夏上古大火纪时的习俗有所了解,就不难由此联想到天上的龙,即逶迤于天际的苍龙星象
在《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刘宗迪,2004:31-38)一文中说,上古时代,华夏先民曾长期流传着一种龙星纪时的原始历法,即根据苍龙星象的出没见伏周期和方位判断季节和农时
当时龙星的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中的农时周期相始终:春天春耕将起,龙星在黄昏时开始从东方升起;夏天作物生长时,璀璨的龙星整体在黄昏时高悬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收获时,龙星在黄昏时开始向西方地面坠落;冬天万物蛰伏时,龙星也深深地蛰入北方地下而看不见了
龙星星象和农时周期之间的这种天衣无缝的关联,为先民判断农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故古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根据龙星的出没见伏周期判断农时,治历明时,趋吉避凶历法制度奠定了一个人类时间和空间观的基船而时间和空间则是人类认知和时间的基本直观形式由于龙星纪时制度对于上古华夏世界时间观和空间观的奠基作用,因此深刻地塑造了上古华夏世界的行事习俗仪式知识和叙事华夏世界的龙崇拜即源于这种龙星纪时制度,龙的原型就是天上的龙星华夏神话中触目可见人首龙身的形象,如伏羲女娲共工炎帝神农黄帝轩辕等,就是龙星纪时制度在上古叙事中留下的清晰烙印烛龙以龙为名,且作龙形,那么,它是否也与龙星纪时制度有关呢?
《衡经》和《大荒经》对烛龙的描述归纳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皆可依据龙星纪时制度得以恰切的解释:
烛龙处西北,旨在标时令
烛龙居《衡经》和《大荒经》版图的西北隅,众所周知,《山海经》中的《衡经》和《大荒经》两篇是述图之作,即缘图以为文,其所据古图并非如人们通常所相信的那样是单纯的地图,而是旨在写照一年四时物候岁时的时序图,其实就是原始的图画形式的“月令”,图的东南西北四方实对应于春夏秋冬四时在这幅时序图画中,烛龙居于“西北隅”,既表示其所出的方位,又对应于八九月之交秋冬之际的时节★冬之交正是苍龙纪时周期中的一个重要关节点→星周天,春升而秋降,每到秋冬之际的黄昏时分,苍龙开始下潜,古人因此把苍龙下潜之始,作为判断秋天结束冬天开始的时令依据《夏小正》九月“内火,……主夫出火,”传云:“内火者,大火大火者,心也主夫也者,主以时纵火也”内者,纳也,指大火沉潜入地,此时秋收已毕,就可以纵火烧田了之所以此时才可以烧荒,不仅是因为此时场功已毕,五谷归仓,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免破坏生态,纵火必于昆虫蛰伏之后,《礼记·王制》云:“昆虫未蛰,不以火田”《淮南子·主术训》:“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季秋九月即为昆虫蛰伏之时,《夏小正》九月在“内火,……主夫出火”文后接着说“九月,……蛰”《月令》云:“季秋之月,蛰虫咸俯在内,皆墐其户”而《左传·哀公十二年》则径谓“火伏尔后蛰者毕”可见,大火的隐伏不见直接被作为昆虫蛰伏的标志
火伏而蛰毕,蛰毕而火田,因此,大火隐伏不见,就成为上古火耕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时序标志,《衡经》和《大荒经》所据古历法月令图,把烛龙描绘在对应于秋冬之交的西北隅,正是为了用烛龙的星象作为秋冬之交的标志
古人心目中的龙星之形
烛龙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此正古人心目中的龙星之形苍龙之象,包括角氐亢房心尾一系列星宿,组成一条蔚为壮观的星带,蜿蜒绵延于天际,古人既名之为龙,又以蛇这种爬虫的星象拟其形,可谓善于观象状物№长千里,夸张之辞也,其实苍龙群星横亘于太空,其尺度以光年计,又何止千里而已烛龙色红,绘色之语也,大火星正为红色星,现代天文学的观察也证明,心宿的光谱确实偏红(夏坚白,1950:139),西安交通大学出土西汉墓二十八星宿壁画中,诸宿皆作白色,独大火作红色,可见以大火为红色,为古人普遍之观念但星光的色泽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而闪烁不定,且放眼望去满天星光大致皆作白色,其色泽的区别极微,故非认真观察是难以觉察的遥想古人以大火星为红色,与其说是源于对大火星光荧然而红的色泽,不如说是因以大火星为用火之候而对其形象的想象人的想象甚至感觉往往受其观念的制约,古人以大火的见伏作为火耕的时令标志,故不仅以火命名此星,进而至于以火的形象想象感觉此星,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中,此星的颜色遂熏染上了红火的色彩古人对龙星列宿的关注源于对大火的关注,以龙星的出入作为出火纳火之标志,因此,其对大火色彩的想象也推而及于龙星列宿,龙星列宿也“近朱者赤”,整体呈现为一条红色巨龙,故此龙被命名为“烛龙”或者“烛阴”,“烛”者,火也,所谓“烛龙”,火龙之谓也
后来五行说流行,因春天和东方于五行体系中属苍,故作为春天星象的龙星也摇身一变而为苍龙,实则追本溯源,红色才是其本色此外,由苍龙之本名“烛龙”而为红色,也暗示出,不仅大火一宿,而且龙星列宿苍龙整体,都依次被作为火耕时令的标志,故所谓“火”,既指单独的心宿,也可以作为苍龙列宿的通称
烛龙之神异
烛龙之呼吸开闭关乎天气晦明时节风雨,可谓神奇,然而,一旦明白了烛龙就是苍龙,为古人据以观象授时之星象,则烛龙的诸般神奇也就不难理解了,《衡经》所谓“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大荒经》所谓其“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正体现了龙星纪时时代的先民对于一年四时的风雨晦明等气象现象与龙星运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此龙既非活物,故“不食不寝不息”,自然也无目不能视,无口不能呼吸,盖经文“视”通“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云:“视,假借为示,……《汉书》多以视为示,古通用字”《尚书·洛诰》:“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恒吉”《诗经·小雅·鹿鸣》:“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筑笺云:“视,古示字也”烛龙之“视”,指龙星昭回于天,皎皎可见,《周易·乾卦》所谓“见龙在田”“飞龙在天”是也,反之,烛龙之“瞑”则指龙星潜隐不见,《周易·乾卦》所谓“潜龙勿用”也烛龙“瞑乃晦”“视乃昼”,古人观察龙星,非为别昼夜朝夕,而为别岁序早晚,“晦”“昼”既可特指一日之昼夜,亦可泛指天气之晦明因龙星潜隐之时正值昼短夜长万物冥藏的冬天,而龙星高悬之时则值阳光盛长万物发明的夏天,故“其冥乃晦,其视为昼”,或谓依据龙星的伏见而别寒暑晦冥之时节
烛龙“风雨是谒”“吹为冬,呼为夏”,则道出了龙星周天运行与四时风雨气象的关系气象与季节相关,正是四时风雨的变化导致了四时光景的变换,古人因有候风制度,通过观察季候风的流转变化以判断季节和农时,《大荒经》中的四方风和四方神就是这一制度的反映∏象既然关乎季节,因此,也必然可以据以预测气象,《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云:“月离于毕,俾滂沱兮”《尚书·洪范》云:“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国语·周语》云:“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皆是古人以星象预测天气之例古人观龙星而知时节,自然亦可据以知风雨气象,上引《周语》就是古人根据龙星列宿预见季节气象的明证,此外,《左传·桓公五年》云:“龙见而雩”,即当黄昏龙星升起的时候,时当春夏之交,举行求雨之祭,可见古人视龙星为雨季来临之象征,《衡经》称烛龙“风雨是谒”,此之谓也
《大荒经》云烛龙“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既谓之“不饮不食不息”,则烛龙不能呼吸明矣,然则所谓“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非谓烛龙真能呼风唤雨,不过是意味着龙星之伏见与四时风雨的变化相呼应,疾风劲吹则为严冬,熏风和煦则为盛夏
综上所述,可见《衡经》和《大荒经》关于“烛龙”方位形象和神异的记载,无不可以根据龙星纪时的制度一一落到实处,有充分理由断定,“烛龙”的原型就是龙星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