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杨柳村,1975年的农事和情事 > 第一章(1)、打老远来了伙气功表演队

第一章(1)、打老远来了伙气功表演队

杨柳村的房屋朝南一溜儿排开,像一条长长的带子。房子都不高,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也只有二层的普通楼房,条件差的就只有平房了,房屋是一律的白墙黛瓦,且都旧了,看不见马塞克那样的新墙材。屋前一条长“街”,街前面是长河,河边栽着杨柳、苦楝树、榆树、槐树、香樟等树木;房屋后面种桑树。桑地是旱地。桑地后面是水田了。由于是水乡,小河流就特别多,像鱼网一样星罗棋布。古人有诗写道:“人家门户多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还有诗说:“绿水碧波饶村屋,一出门来两座桥。”还是古人描写得好啊,两句话就把江南水乡的风景全概括了。

杨柳村生产队的社员是从很远的外乡迁徙过来的,具体从哪一年、哪一代过来,现在谁也说不清了。但大家还都还记得自己的老祖宗是外乡人,大家的姓氏都一样,都姓杨。年轻人觉得这事也挺奇怪,喜欢刨根问底,总要问问老年人,为什么不到老祖宗那儿去看看,认认那儿的兄弟姐妹,离老祖宗那儿毕竟还不是很远。但老年人具体也说不清老祖宗到底是哪个县哪个公社哪个生产队了,去找也不太好找。那么杨柳村人作为迁徙一族,到底有什么证据呢?有的,是口音。由于村民全部从外地迁徙过来,所以他们的口音明显与本地人有差异,虽然他们跟隔壁生产队只有一河之隔,但他们的口音明显就比别人的硬,直来直去,称不上吴侬软语。就像杭州话和宁波话一样,虽然相距并不远,但口音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的。口音就是几千年留下的印记,就是文化吧。杨柳村生产队的贫下中农的脾气也相近:待人和善,相敬如宾,忠厚老实,与世无争。

“*”闹的最凶的时候,对地富反坏右的批斗变成了毒打,虽然上面说,要文斗,不要武斗,但开了例就不好收场了。地富反坏右被责令站在板凳上,造反派在后面用棍子猛打他们的ρi股。杨柳村的贫下中农没想过*是什么运动,地主和富农没有了土地,也不收租了,贫下中农已经翻身,为什么还要批斗他们。杨柳村只好跟着上面走,上面叫­干­啥就­干­啥。地富反坏右知道杨柳村的贫下中农心肠软,还没打几下,就假装不行了。杨柳村的­干­部和群众就真的以为他们不行了,立马将地富反坏右从板凳上扶了下来,还取来一盆冷水,“哗”地泼在地富反坏右的头上,直到地富反坏右醒来了才放心。“不能再打了,再打就要出人命了。人命关天哪!”

遥想当年,外乡人要到异乡来扎根落户是多么不容易啊!还是厚道点吧。

杨柳村人到底怎么个厚道法,讲一件事就能说明问题。有一次,打老远过来了一伙气功表演队,来到杨柳村,把杨柳村生产队的老老少少都折服了。表演是在生产队的晒谷场。外乡人气功表演队自己带来了煤气灯,杨柳村的贫下中农没想到煤气灯不用电却这么亮!把晒谷场照得跟白昼一般。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人群是里三层外三层,年轻人拼命地往前挤,想看得更清楚一点,权当看戏了,坐在前面总能够看得清楚一点。外地人的块头真大啊,明显地比杨柳村人大一码。表演者光着膀子,开始是用一根两头红缨枪顶着脖子,两人慢慢地靠拢,红缨枪的杆子都弯成弯弓一样了,表演者的脖子却纹丝不动,虽然枪尖那儿陷进去一点,但远远没有戳穿的意思。杨柳村的贫下中农那个着急啊,冷汗都流下来了。表演者倒是没流汗哪!

接着,气功表演队表演砍刀。一个大块头持一把锋利的大刀往另一个人的胸部连砍好几刀,那人的胸部只呈现一点点红­色­的印痕,根本不见流血。杨柳村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不相信,要拿队长有顺家的菜刀试试,表演者说,“行啊。”

真的就从队长有顺家取来了一把真菜刀,让他们砍去。结果还是一样,只见印痕,不见流血。这下杨柳村的贫下中农服了。

接着是把一块五百多斤重的石头,搁在大块头的肚子上,另一个大块头高高地举起大锤子,卯足了劲,狠狠地砸下去,连砸了好几下,愣是把一块大石头砸成两半,而石头下面的人皮毛都没伤一根,可见表演队功夫之不一般。这下没人不服了,眼见为实,不是闹着玩的,不是骗人的,不是凡人哪!接下来,气功表演队就开始卖药,1块钱一包,包治神经衰落,月经不调,慢­性­肝炎,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头痛脑热,感冒发烧,阳痿早泻,更年期综合症。号称是祖传秘方,药到病除。杨柳村人心服口服,慷慨解囊,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几乎是每家都买了一包,有的人家还买了好几包。更可笑的是,那天气功表演队还打地铺睡在了亮亮家,也就是队长有顺家。这下贫下中农就更信任他们了。到了第二天才有人担心,毕竟是外地来的,说的话也卷舌头,好多话还听不懂,陌生的很,这些人功夫这么好,要是想谋财害命怎么办?好在有顺队长家一贫如洗,连零钱昨晚也掏给表演队,买祖传秘方了。有顺队长家还为表演队烧了一顿晚饭,拿出家里最好的菜蔬,像招待贵宾一样热情。有一点有顺家里的,也就是亮亮他妈还是没想到,这帮人真能吃啊,烧了一大锅饭还是见了底。亮亮他妈又烧了一大锅饭,才算把他们喂饱。

由此,有顺队长家在春夏之交,家里的口粮就没衔接上。亮亮他爸光顾着生产队的公事,根本不管家里人的死活。断粮的事就全靠亮亮妈东借西借,再添点地瓜、芋艿,南瓜才算度过了断粮难关。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