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的美国,经济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急于富强的新国家不惜悬赏鼓励纺织工业的发展。
1789年,也就是美国《联邦宪法》开始实施的这一年,已经21岁的斯莱特假扮成农业工人,改名换姓,逃过了英国当局的出境监察,进入美国,辗转来到罗得艾兰岛。
1790年,在一位铁匠的帮助下,斯莱特凭着惊人的记忆和机械制造技能,复制出了英国的阿克莱特纺织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作母机,也就是被英国人视为秘不外传的富国之宝。
他的复制非常成功,1793年,罗得岛上建起了美国第一座装有阿克莱特纺织机的工厂,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纺纱技术的生产系统在北美大陆出现了。斯莱特为美国提供了创业急需的新型工具机,因而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业之父”。不少后世的学者把斯莱特复制纺织机成功的这一年定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马克思说:“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美国这个今天输出技术的大国,当年也是依靠复制别国科技起步的。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发展依赖欧洲的技术发明,在南北战争前,美国机械设备的80%依靠欧洲进口。
然而,在南北战争之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汹涌澎湃的大潮中,美国和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此时的大西洋彼岸,英国人一边改造第一次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老设备,一边加大新兴工业的建设力度,试图继续引领时代潮流;
德国人刚刚用铁与血的方式击败法国,完成国家统一,凭借着统一的国内市场、独立的经济体系,以及强大的教育科研系统,咄咄逼人地出现在欧洲大陆,与英国在全球展开竞争;
辽阔的俄罗斯刚刚废除了农奴制,它希望这能够为工业革命提供自由劳动力,尽可能赶上欧洲前进的脚步;
而在太平洋对岸,日本开始实行明治维新,竭力按照西方特别是德国的方式推进工业化,力图通过“脱亚入欧”摆脱殖民地的处境。
中国的满清政府则以“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开始洋务运动,希望以西方科技增强国力,维持岌岌可危的统治。
在如此激荡的时代大潮中,刚刚打完内战的美国能否屹立潮头?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