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大国崛起美国 > 1780年6月,西班牙向英国宣战。

1780年6月,西班牙向英国宣战。

一天又一天,一星期又一个星期,一个月又一个月,争吵仍在继续。

时年81岁的富兰克林是制宪会议的副主席。在外国人眼里,他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直到他去世很久,世界上不分国界的亿万人民还享受着他的发明所带来的生产效率和生活方便。但对于熟悉美国开国史的人来说,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像华盛顿、杰弗逊、麦迪逊一样的开国元勋。

富兰克林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科学家和哲学家,美国的前途就是他的命运。他把赢得独立的美国看成自己的爱子。为了制宪会议的顺利进行,他不得不动用自己全部的社会威望、政治才能、处事经验、社交智慧。

在制宪会议进展顺利时,富兰克林老人爽朗的笑声会使场面更加热烈;当争论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会讲一点趣事或笑话来缓解气氛。有时一些代表过于激动,老人会把他们请到自己的小休息室里平静一下,调出一副好心情之后再上场。

华盛顿将军的沉着,富兰克林老人的练达,各位代表们表现出来的明智和开通,大家对共和原则的认同与观念意识上的民主包容­精­神,使会议虽然充满争执,也还是能卓有成效地进行下去。最终在一些最激烈的争议点上都能达成协议。

制宪会议的记录人麦迪逊详细地记载了从制宪会议第一天到最后一天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的争吵,每一次形成的妥协后的共识。

从他的这份《辩论》,我们可以看到制宪会议一开始就充满争吵和辩论。别的不说,光是各州应选派几名议员进入国会的问题,就足够这些原本的谦谦君子们闹翻天。

国会议员是国家的立法代表,各州如果能为本州争取到较多的议员名额,将可能对本州的利益产生很大好处。人口多的州主张按照人口比例来确定选派的议员数,以争取自己的优势;人口少的州则坚决反对,因为自己将由于人口少,争取不到足够的国会议员数,而在国家立法机关中变得无足轻重。

在无数的口舌之战后,就各州向国会选派议员的名额问题上,终于达成了一个妥协:

国会实行两院制,众议院的议员就按照各州的人口比例来选派,以照顾人口众多的州;参议院的议员由每州选派两人,不论各州人口多少,以保障小州的平等地位。这也就是今天美国国会两院制的由来。

这使人口少的州也获得了足够得到尊重的地位。双方都不必追求自己利益完全彻底的满足,不谋求完全占上风,而是双方各自出让一部分利益,让对方也能获得有限满足,在利益平衡中实现合作,避免合作破裂。

争吵得更为激烈联邦管辖权和州管辖权各自的权限范围也被明确了,联邦管辖权在国家立法、外交、军事、国税、铸造货币等方面得到集中实现;州管辖权在地方管理上行使。

《联邦宪法》规定:只有联邦政府可以统一规定并征收各种赋税,管理国内外的贸易,发行货币和调整币值,制定破产法,规范度量衡,设立邮局和开筑驿路,制定专利和版权条例等等。

在宪法框架内,美国具备了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的条件,而紧密统一的民族国家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大作用之一。对于一个大国来说,稳定统一的国内市场是经济繁荣的最重要基础;尤其在国家经济基础的奠定期,国内市场需求具有最为恒常而有力的拉动作用。美国走上富强之路的第一块踏脚石,就是这个统一的国内市场。

两种看来是相互冲突或抵制的权力,在理智的妥协后各得其所,相互支撑。

这是充满了理­性­­精­神的妥协,是保持尊严又充满建设­性­的妥协。

这种妥协是双方利益的对等出让,而不是­阴­险的诈骗或出卖。

宪法立国(5)

这是不背离原则的明智机变,而不是丧失灵魂的背叛。

这是高瞻远瞩的综合,而不是固执于自身利益的狭隘专断。

在《联邦宪法》制订的时候,美国的一些区域还在实行奴隶制。这是许多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但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坚持,会严重影响《联邦宪法》的议定,甚至影响美国的统一。

一些代表促使实行奴隶制的地区保持现状,不再扩大,勉强可以接受。做出这样的一个有限妥协是有利于大局的。

现在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可以留给未来条件成熟时。每时每事都要求尽如人意,也许正是政治上幼稚的表现。

最终形成的美国《联邦宪法》,实际上是各参与方以民主的政治理­性­达成诸多建设­性­妥协的结果。但在这其中,很重要的核心还是对权力的制约与控制,代表们普遍认为权力的制约要靠制度,而不仅是人的道德和自律。

为此,两位弗古尼亚代表——詹姆斯·麦迪逊和埃德蒙·伦道夫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麦迪逊用了几个月时间阅读了许多历史和政治书籍。他想找个办法,既能建立一个有效而又有力的政府,同时还要满足人民保持个人自由的愿望。

麦迪逊思考的重点还是放在制约权力上,他说:如果人都是天使的话,那么我们还要政府­干­什么?既然行使公权力的人都不是天使,我们自然需要制约拥有权力的人。麦迪逊承认人­性­在权力诱惑面前的脆弱,他的对策是“分权与制衡”。

伦道夫出面提出了麦迪逊的计划,主张成立一个三权——行政、立法、司法——分开而平等的联邦政府。每一种权力都可对其他权力起到制约和平衡的作用。这一方案得到了制宪代表的认可。而那些大小州之间的权力分配、国家与州之间的权力分配都是在此基础上划分的。麦迪逊也因此被尊为“宪法之父”。

经过新宪法的确认,国家主权由州转移到合众国,合众国不再是13个州的松散联合,而是由美国人民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中央政府拥有足够权威的联邦制共和国,并一直延续至今。

4、现在我终于高兴地明白了,这是一轮喷薄东升的朝阳,而不是一轮沉沉西下的落日。”

从1787年5月至9月,经过将近4个月的频繁活动,紧张思考,激烈争论,劝说开导,谅解妥协,与会代表55人中已经有13人离会了,剩下的42人中有39人在《联邦宪法》的议定文本上签了字,有3人拒绝签字。

乔治·梅森是弗吉尼亚的代表,也是拒绝签字的人之一。他的宪法观是:宪法是一项社会契约,打算组织政府的人们在从人民手中拿走治理人民的权利以前,首先要保证把那些权利保留给人民,作为交换条件,使人民有避免、揭露、抵制、制止政府作恶的手段。世界上永远不会出现不犯错误、不生罪孽的政府。因此,评断一部宪法的好坏,人民的权利得到多少保障,是第一标准。

梅森始终坚持自由与权利是政府的基础。他是当年弗吉尼亚宪法中权利宣言的起草人。在制宪会议后期,梅森提出设立委员会,制定权利条款,被会议否定。

梅森指责宪法最后定稿授予总统权力太多太重,有君主制的倾向,给予人民的权利太少,不像共和制的宪法,拒绝签名。

会后,梅森向全社会公布自己的不同意见。在弗吉尼亚讨论批准联邦宪法的大会上,提出以增加权利条款为批准前提,不少州起而效仿。1791年,联邦宪法增加了前十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

乔治·梅森是对联邦宪法明确提出异议的人之一,其实,即使在签字者中也还有不少人对新宪法并不满意。

富兰克林承认新宪法中的有些条款是他所不赞同的,但他也清醒而真诚地承认了自己认识的可修改­性­:“那些我今天不赞同的条款,我不能确定我未来有一天会不会还是不赞同。”

宪法立国(6)

在当时独立厅的主席台上安放着一把高背椅,是华盛顿主持制宪会议时坐的,椅背上雕刻着一轮太阳。在制宪会议的最后一天,当代表们在这部宪法的大字文本上签字时,富兰克林凝视着主席座椅背上的太阳,对自己身边的代表说:

“在会议期间,我对会议的结果有时充满希望,有时又忧心忡忡。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凝视着主席身后的太阳,分辨不出那轮红日究竟是在升起,还是在落下。现在我终于高兴地明白了,这是一轮喷薄东升的朝阳,而不是一轮沉沉西下的落日。”

在《联邦宪法》制定之前,世界各国的已有国家制度都是“自然形成”的,历史遗留的,或入侵者强加的。

美利坚合众国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式:它的国家制度是一群睿智而理­性­的人坐在一起,根据社会现实形势的需要,凭着自己对以往人类历史的了解,每个人的政治经验,还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及未来打算,­精­心地“设计”出来的。

它证明了人类的理­性­能力完全可以设计出一个合理而有效的国家制度,并把它放到现实中去发挥巨大的国体规范作用,并创造出让设计者们骄傲的历史。“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在美国建国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世界上平均每两个国家的政府就有一个被各种势力推翻,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却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国家的文明史来说,美国是十分年轻的。但它的共和制建国史却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因为它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了疆土广大的真正共和国。马克思赞誉美国是“最先产生了伟大的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地方”。

欧洲许多先进思想家的民主共和政治理想在美国变成了现实,这种国家制度延续了两个多世纪,直至今日。这个制度的设计蓝图就是最初写在4页羊皮纸上的《联邦宪法》。

参与制定宪法的领袖们知道,他们就处在“历史创造的现场”。他们坚信,随着《联邦宪法》的公布和生效,“历史已经越过大西洋,来到美利坚”。

但是,几十个人秘密设计出来的这个制度蓝本要让一个国家普遍接受,不是朝夕之功,辉煌的历史不会一夜之间就灵光毕现。而且,这几十个人聚集开会起初被指定的明确任务是修改《邦联条例》,并不是制定一个新宪法取而代之。从这个角度上说,制宪行动是违法的。

值得庆幸的是,这群制宪者的爱国至诚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之心是相通的。他们仔细的制度设计由于深刻理解了普遍的社会需要以及欧洲的思想­精­髓,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邦联体制的种种缺陷已经有目共睹,推行联邦制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经过更加广泛的辩论,《联邦宪法》在各州陆续得到批准。而这样被接受的宪法是更加深入人心的,此后再有风波也难以撼动。这与强迫接受有着本质的不同。

依据新宪法,美利坚合众国政府设的行政权力由总统执掌。

1789年4月6日,华盛顿以全票当选了美国的第一任总统。

1789年4月30日,是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就职的日子。许多群众自发涌向位于纽约的联邦政府大厦。他们挥舞着鲜花,高呼伟大的美国万岁,伟大的美国总统万岁。

在纽约市联邦大厦,华盛顿庄严宣誓就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手抚圣经说道:“我郑重起誓,我将忠实地履行美国总统的职责,将竭尽全力维护、保护和捍卫美国宪法。上帝保佑。”他在演说时宣称:“我能够保证做到的一切就是尊严和坚定。”

从1776年7月4日费城独立钟敲响,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到1789年4月华盛顿正式当选美国第一届总统,历经12年的时间,美国才完全具备了一个主权国家的特征。

宪法立国(7)

它有了立法机构——国会;司法机构——最高法院;行政机构——总统及下属部门;有了军队,有了统一的税收。12年的时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华盛顿和他的部长们还要进一步打理这个脆弱的新生儿。

5、国家的联合使你们统一为一个民族,它对你们弥足珍贵,因为它是你们独立大厦的主要支柱,维护着国家的安宁与国外的和平。

华盛顿不愧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他沉着而有序地解决国家的问题。他首先组建了政府机构,创建了总统办公系统,设置了国务院、财政部。还与英国、西班牙签署了一些重要条约,并批准创立了合众国银行。他从一系列旷日持久的英法之战中挣脱出来,宣布中立,同时又为国家消除了内乱的困扰。

在第一届行政部门中,华盛顿任命了两位­性­格与政治倾向迥异的人士,就是国务卿杰弗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

一个财政部长可以在一国历史中享有崇高地位者并不多见,而汉密尔顿就是其中之一。

华盛顿赴任时,国库里空无一文,摆在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面前的只有高达5400多万的债务。这些债务包括因独立战争欠下的债务和邦联时期欠下的债务。

汉密尔顿认为,必须立即想办法偿还债务,否则就难以确立联邦政府的威信。他从荷兰的一家银行借款还上一部分债,余下的部分,则以国债的形式发给债权人,从而一次­性­地解决债务危机问题。

他出身低微,但天赋惊人,对美国经济和金融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为还在幼儿期的国家设立了稳定的金融构架,还利用金融措施将美国各州团结起来,并巩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在他的倡导下,设立了国家第一合众国银行。这一银行保障了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以及政府稳定的财源。联邦政府以此为基础,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能力。

纸在魔术师手中变成了钱,经济在汉密尔顿的手中成了影响力巨大的政治权力。汉密尔顿至今仍被人们称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财政部长。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和金融之父汉密尔顿之间的矛盾集中在联邦政府­性­质上,杰弗逊主张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限制,向各州进一步放权。而汉密尔顿则支持一个相对说来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政治上的分歧逐渐演化为两个党派之间的争斗,共和党和联邦党的轮廓开始变得清晰开来。

这种交锋形成了相互制约的状况,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以来就存在的十分有趣的政治现象。这些不同政见没有带来政权的分裂,而是形成了美国两党制的基础,虽然此时的开国元勋们对党派实在是没什么好感。

亚当斯认为“派”实在是“最大的政治罪恶”。托马斯·杰弗逊有一次甚至赌咒说,“如果上天堂要先加入党派,我就不愿上天堂”。但是他们却不得不借助“党”和“派”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实在具有反讽的意味。

1794年,华盛顿就任总统第5年,宾夕法尼亚州有4个县的农场主发动了起事。目的是反抗政府对他们生产的威士忌酒征收消费税,这一税种是由汉密尔顿设立的。华盛顿召集了13000名民兵,下令予以镇压。

事态平息了,但总统的行为遭到杰弗逊的谴责,尽管矛头不是那么直接。

华盛顿并没有对此表示后悔。他把这次起事看成是对民选政府的轻蔑,看作是对国家施政能力的威胁,甚至是对《联邦宪法》的挑战。这是不能容许的。保卫《联邦宪法》是他的神圣职责。他以这个行动表明了联邦政府有能力执行自己的意志,国家已不再是那个软弱松散的邦联了。

自华盛顿以来的40多任美国总统,都以保卫《联邦宪法》为第一职责。如果美国总统违反了《联邦宪法》,第一掌权人自己也要受到审判与弹劾。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宪法立国(8)

《联邦宪法》使美国成为美国。它以对创新意识的鼓励,以及可扩容的空间和法制­精­神,给美国提供了一条适合他们自己的强盛之路。

1796年9月19日,经过8年的辛苦,美国已经粗具规模,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政治运行机制和法律规则,而华盛顿第二届总统任期已满,检视自己的成果,他很欣慰,但也很忧虑,他向人民发表了《告别辞》:

“国家的联合使你们统一为一个民族,它对你们弥足珍贵,因为它是你们独立大厦的主要支柱,维护着国家的安宁与国外的和平。保障你们的安全和繁荣,以及你们珍视的自由。但是总会有人以种种理由从各个方面不择手段地来动摇对这一真理的信念。因此,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个国家,要义正词严地反对可能分裂国家的任何企图。”

华盛顿发表《告别辞》的这一天,离防止国家分裂的美国内战爆发还有55年。

这是国父的深切忧虑,他睿智的目光穿透了历史,而历史证明了他的预见。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