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野樱桃 > 191.中卷.为谁歌哭(11)

191.中卷.为谁歌哭(11)

( 与卫俊秀先生从未谋面,但先生在书法界德高望重,声名远播,我是仰慕已久的。ww某日,有友人相邀,一同拜访卫老,我自然是欣然从命了。

在陕西师大林立的楼群中,我们找到了卫老的家。

听说有人来,卫老挑帘走出书房,笑眯眯地连声说道:“快请,快请。这大热天,让你们跑来,真是……”

完全出乎我的想象:这老先生既没有大家的翩翩风度,更没有名人的倨傲之气,身材清瘦,衣着简朴,热得让人感动。

我打量了一下这位老教授的书房。书房实在是简陋至极,东墙被老式的书柜遮严,临窗被一张大方桌占满;除了文房四宝之外,柜与桌全是书的世界。老人坐在一把藤椅上,我猜想那椅子大概比我的年龄还要“老”。我和朋友坐在两张沙上,那沙怕是连收旧家具的也不肯接纳的。书房中唯一有点现代特点的是屋顶一个吊扇,但卫老却不无抱憾地说:“这吊扇去年就坏了。ww”于是,卫老手执一把家常用的竹扇,又拿出几瓶荣氏苹果汁来供我们消暑。

老实说,此行目的原是想向卫老讨一幅字的。但看到这位88岁的老教授如此寒窘的工作环境,实在是不忍心让老人挥汗泼墨。于是便与卫老聊天,想从中了解这位几乎与这个世纪同龄的老教授的风雨人生。

卫老虽然年高而身体瘦弱,但耳聪目明,思维清晰活跃。说及往事,不仅时间地点称谓一口报出,而且常常很动感。

卫老1908年生于山西襄汾县,毕业于山西师范教育学院;新中国成立前夕来到西安,后执教于西安高中。在此期间,有幸与来西安讲学的鲁迅先生结识,对鲁迅先生的人品、文章仰慕不已。以后便潜心于鲁迅先生作品的研究。1954年,卫老的《鲁迅“野草”研究》由上海“泥土社”出版。这本约15万字的专著被誉为关于《鲁迅“野草”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然而,让卫老始料不及的是,此书出版一年以后,作者却被扯进了“胡风反党集团”(泥土社是以研究鲁迅、扬鲁迅­精­神为宗旨的社团。该社由胡风先生主事)。从此,卫先生便开始了他多难的人生。先是被投入黄龙山下的劳改场,劳动改造了4年,随后又被遣返回原籍山西,在农村监督改造……等到平反之日,卫老接到的是一份由法院下达、却又超出法律权限的通知:原判撤销,宣布无罪,按退休处理……说到这里,卫老摇头叹息:“什么洋相都敢出,退休也归法院管么?”

对于这二十年的磨难,卫老似乎看得很淡,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悲剧,是整个一个时代的扭曲。但是,这期间的一件事,卫老提起便怒形于­色­:“1956年抄家,连马列著作都给我抄走了,我难道连读马列著作的权都没有吗?我费了多年心血,写成了二十万字的鲁迅与庄子的研究,一笔一画地誊抄好了,却被抄走,而且至今找不到下落!”说到此,卫老的眼眶里分明噙着泪水……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那个时代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叹息!

但卫老很快又恢复了淡淡的笑容,他说:“也好,不是那些年的流放生活,我也不会有这样好的身体。更难得三十年置身乡野民间,得到了更多的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艺术生于磨难,死于浮华。所以,搞艺术的人吃点苦不碍事的!”

卫老以古稀之年昭雪沉冤。回到陕西师大,领导让他到图书馆工作,又托他组建了师大书画研究会。卫老一生酷爱书法艺术,6岁时便临帖习字,真草隶篆,皆挥洒自如。由于追慕鲁迅­精­神,举凡历史上能映照民族­精­神与气节的书法家,均为其所学所汲取,加之先生渊博的学识,深厚的艺术底蕴,坎坷的人生之旅,淡泊利禄而恪守节­操­的怀,使先生的书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苍劲浑厚,骏利飞动,有醇、朴、雄、娇之美。其隶书如翔鹤行云,安闲自如;草书似虎搏马腾,风动云移。1980年先生为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写了“神游古国”四个大字。该馆人类学部主任费华得致函卫老:“佳作正在亚洲馆展出,颇多观众对其美质赞赏不已,并为有机会展出你的作品感谢万分。”此作遂成为该馆永久展品。1992年,陕西师大、陕西文史研究所与山西师大联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为卫老举办了书法艺术展,得到书法界高度赞誉。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