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怎样评判历史,上海都是现代工业、现代文明最达最先进的东方大都市;而无论历史上曾有过多少迷人的光环,解放初的西安都是一匹蹒跚于古道西风中的“瘦马”。阿拉们不仅给这个千年帝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西安经济的复苏和展,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形无形地推动着西安文明的进程,影响改变着西安人的生活方式。比如:阿拉们很讲究美,男人们无论留分头还是梳大背头,总是吹风搽油,拾掇得光亮整洁;女人们要将头烫成卷儿。西安人看不惯,骂男阿拉是“油头粉面”,是“跌倒蝇子滑倒虱”;骂女阿拉是“卷毛狮子狗”。笑骂任人笑骂,阿拉们我行我素。而就在这笑骂声中,西安人却悄悄地溜进了大上海理店,扭扭捏捏地对那里的阿拉师傅说:“给咱也来一个你那样的头式……”南方人讲究美食,自己也会做,做的饭菜很细致,色香味形俱全。端着大老碗的西安人说:“填坑不用好土,哪那么多穷讲究,穷烧包!”阿拉依然是我行我素。仍然是在这笑骂声中,西安人却偷偷攒一沓票子,喜眉笑眼地走进了上海人开的东亚饭店、大华饭庄。出来时抹一把油嘴,便甩出一声感叹:“鸭子的手艺真他妈的细法!”阿拉们更讲究穿着,有钱没钱,出门都是西装革履或窄裤花衫。西安人还是看不惯,提撸一下大裆裤又骂,骂他们是“假洋鬼子”,“阿飞”。而上海人还是不改初衷。骂着骂着,西安人便鬼使神差般地进了上海人开的服装店……再后来呢,西安人干脆撕下面子,旦凡遇到阿拉们回上海探亲,便赔笑脸央告:“回来时给咱捎件好的衣服行不行?就像你这一身。”。热的上海人早就把对方当初对自己的嘲讽忘光了,忙不迭地回答:“好嘞,好嘞,阿拉记住了!”。要说最早向上海人投过青睐的,当属西安的女人,特别是西安的姑娘们。女人天**美,渴望男人的温柔体贴,这方面,上海人比西安人强得多。因此,待字闺中的姑娘们做梦都梦见自己成了阿拉的新娘!还是在搪瓷厂的时候,我的一位很要好的朋友为他的妹妹找对象,出落得花一般美丽的小妹对他哥哥说:“要找就找个上海人,不然我就不嫁人!”
对于封闭的古城,阿拉们是一股鲜活的风,吹皱了一池春水!
岁月沧桑,风云跌宕,上海人在为西安的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同西安人一样,饱尝了那些畸形岁月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艰辛与磨难。过过吃糠咽菜的日子,经过“史无前例”的动荡,那些技艺精湛的工程技术人员几乎无人能逃过挨批斗、蹲牛棚的折磨……然而,他们挺过来了,熬过来了!他们的扎根扎在黄土地上“任尔东西南北风”,他们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他们已经成为黄土地上不屈的魂魄了!
洋洋洒洒,我为西安的阿拉们说了那么多好话,有人会问:你是上海人么?不是。不是你骚啥哩?
是这样的:我这个文章最初只写了1500字,成文之后,让几位朋友看了(包括前文所说的那位朋友)没想到竟引起了一阵热的“骚动”。几位朋友扯起阿拉的话题个个兴奋不已,一致称赞上海阿拉是西部开的先行者,阿拉们对西安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功大莫焉!有人甚至说,当年如果没有阿拉们的参与,今天的西安是个什么样子还说不来哩!守着秦皇汉武的墓堆堆,无论是哭是笑都走不到人前喀……于是,朋友们向我讲述了他们眼中的上海阿拉,讲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我被他们的讲述所感动。我想,几位陕西人能如此评价阿拉,应当是老陕观念上的重大突破。这是可喜可贺的进步!于是,我揉碎了那篇小稿,重新构思这篇文章。不过,文章写到这个份上,也只能算引玉之砖,相信会有人比我更理解阿拉。总之,对于那些为开西部奉献青春的先行者们──当然不仅仅是阿拉,还有东北人、浙江人、湖广人以及中原人等等——我们应呈上一份深深的敬意!毕竟,他们把心血与汗水洒在了这片古老而贫穷的土地;毕竟,他们与本土人血肉相融,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迎着共和国早春的风,拓开了大西北板结的土层,为我们趟出一条路来,为今天的西部大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