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野樱桃 > 219.中卷.为谁歌哭(39)

219.中卷.为谁歌哭(39)

( 12名军人,28位阿拉,组成了搪瓷厂创业的班底,随后又在本地招了一百多名“后生”,这厂子就风风火火地开张了。阿拉们几乎全在上海的老牌搪瓷厂­干­过(西安人甭说生产搪瓷,就是用搪瓷品时还一口一个“洋瓷”地叫呢),个个都是“顶尖高手”。军人的胆识加上阿拉们的手艺,使小小的搪瓷厂很快地风光起来。开工仅半年天气,西北贸易公司便主动上门,包销了全部产品。1952年,朝鲜战火正烈,搪瓷厂生产的喷有­精­美图案的面盆便被国家作为礼品送给了朝鲜相金日成将军。1957年广交会上,这个厂生产的骆驼牌搪瓷次亮相,成交额竟一举夺得全国同行业之……在以后的日子里,骆驼搪瓷屡屡夺魁,又漂洋过海,远销世界,赢得了“骆驼走遍天下”的美誉。于是搪瓷厂便成为西安的一张“名片”;于是搪瓷厂便成了西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中国的脑们──如朱德、邓小平、叶剑英等到西安来必到搪瓷厂题词赋诗,就是外国的元到西安也非来厂里看看不可!现在不是说,“不看兵马俑不算到西安”么?那时兵马俑还没出土,虽然没有谁提出过“不看搪瓷厂,不算到西安”的口号,真实的形却就是这么个理儿。

我不是在为搪瓷厂写厂史(我看过搪瓷厂过去写的厂史,上面把搪瓷厂的辉煌高度概括为八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精­神高度来理解,这也是对的。但是,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又末免失之偏颇),我想说的是,站在今天,回望搪瓷厂当年的风光,当年的辉煌,阿拉们的功劳是该大书特书一番的吧?

何止一个搪瓷厂?五六十年代,为支援大西北,有多少阿拉们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来到“黄土高坡”乃至西出阳关,扑向青藏高原,天山脚下,大漠深处?西部是粗犷的,粗犷的西部人却历来夜郎自大,看不起上海人,认为上海阿拉“小肚­鸡­肠”,只会“卿卿我我”,吃不得苦,受不起罪,挨不起揍,骂上海人是“小瘪三”……然而,历史不会忘记,当大西北还在蛮荒中沉睡的时候,阿拉们便迎着呼啸的朔风来了!一路长歌,如泣如诉。他们是来拓荒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当共和国刚刚从废墟上诞生时,经济困窘,百业待兴,共和国的开创者们把炯炯的目光投向西部,他们看到了蛮荒的西部有着巨大的潜能……于是,他们出了一声声殷切的呼唤:支援大西北!而应声而起并且慷慨西征的却恰恰是被西部人视为“小瘪三”的上海人!当我正在草拟本文时,一位标准的陕西“土著”作家来访,看了标题,连声称好。他说:上海人的观念、勇气都比我们西安人强!解放初,当我们的人还沉迷在“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小日子里时,阿拉们便告别繁华的上海滩,“杀”到大西北来了。啥叫好汉?啥叫英雄?信奉“好男儿志在四方”,抱定“哪里的黄土不埋人”,自信“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人就是英雄好汉!他还说:我曾到新疆建设兵团采访过,至今还有多少阿拉在那里厮守不说,仅埋在那里的阿拉的忠骨就能筑一座青山。英雄啊……

以《西安的阿拉》为题,本想轻松地回望岁月,朋友的一番慷慨陈词却使我的心沉重起来。可是,要我详尽地描述和评说阿拉们对西部的贡献,却自知才气不济,还是浮光掠影地说说西安的阿拉吧。想想看:五六十年代,你走遍西安,哪里听不到阿拉的声音,见不到阿拉的身影?那个时代,西安形成了三大语系:秦声、豫调、上海话。而西安的经济也很快形成了三大支柱产业:轻工纺织,电力机械,国防军工。我们知道:散布在西安城郊的国防军工厂多是靠东北汉子撑起的,而在蔚为壮观,让西安人引以为荣的东郊纺织城、西郊电工城中,­操­纵技术强档的则多数是阿拉。那才真的叫上海鸭子“呱呱叫”呢!请注意,这个“呱呱叫”已经不再是对上海人的戏谑了,当自负却不失厚道的西安人被上海人­精­湛的技艺征服之后,“呱呱叫”便成了西安人赞美别人的口头语,相当于现在北京人的“倍儿­棒­”或陕西人的“嘹扎咧”。最让普通老百姓感到“呱呱叫”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物件。那时,西安人津津乐道的是西安轻工产品的“五大名牌”——“骆驼”搪瓷、“秦岭”保温瓶、“中华”肥皂、“蝴蝶”手表、“标准”缝纫机。而这五大名牌,哪一个离得了阿拉的鼎力支撑?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