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民国名媛情事今生今世 > 1977年,完成《红楼梦魇》并出版。

1977年,完成《红楼梦魇》并出版。

1994年,《对照记》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的9月8日,张爱玲一个人在洛杉矶公寓孤独地离去。享年七十五岁。

一直以来,她是我私人薄里的的珍藏。 她笔下的字太苍凉,是华丽的苍凉,瞟一眼,未及回首已惊心。我读她,不能躺亦不能卧,惟平心静气,点上一炉沉香屑方好。 她的苍凉亦是天生的苍凉,"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非常爱,又非常痛。读她,我总是读出这种感觉来。 她是一个古怪的女孩子,从小就目为天才,除了发展她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因为孤傲之极,所以,遗世独立。 张爱玲,清廷要官张佩纶是她的祖父,李鸿章的女儿是她的祖母,她是门第显赫的名门之女。上世纪40年代的女作家中,她具有天生惊才绝艳又奇装炫人的气质。这种气质是遁入骨子里的东西,看到她在《童言无忌》里肆无忌惮地说: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要吃粽子汤元,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我没笑,因为它一点都不幼稚,我觉得,它们有时像爱情的叛逆,有时像爱情的执着。 看过张爱玲的多幅照片,不妩媚,自有的是一种清高自傲与不屑。这表情,尤其让女人不舒服,她的后母曾为此既嫉妒又光火,甚至到她的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致使其父张廷众不明所以,对张爱玲拳脚相加,直到她奄奄一息。彼时17岁的她,似乎一下子透彻了世间的苍凉。在填写女校毕业调查表时,"最恨"一栏中,她居然信笔填写了这样的话:"一个有天才的女孩忽然结了婚。" 由此可见,父亲张廷重与母亲黄逸梵的失败婚姻对她影响有多大。 待人接物方面,她坦诚自己显得惊人的愚笨。这不是刻意,是孤僻,是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她总是一个人,一个人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 在中药里有一味生药名"独活",药材表面粗糙,质坚硬,有特异香气。独活,这样的字眼忽然跃入记忆,仿佛是光陆怪离的都市里长出了花朵,于繁华深处遗落满地凄凉。张爱玲就是独活--"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在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 她的爱情,亦是这点染的桃花。 两次爱情,两次婚姻,她独自全力以赴。

张爱玲: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2)

一、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女人很容易从一个男人的样子喜欢到他的内心的。他和她和的缘是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开始的。24岁,正当张爱玲攀上文学成就巅峰的时候,胡兰成来了一袭中式长袍,态度和蔼,外表也讨人喜欢。刚刚好入了张爱玲的眼,在心底激起了波澜,也因此错出了一场倾城之恋。

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生于1906年。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因为聪明好学,有“乡间才子”之称,因此自视甚高,任汪伪报纸《中华日报》总主笔时,汪­精­卫称他为“兰成先生”,经常向他“殷殷垂询”。有才学的男人是女人的劫,张爱玲注定躲不过。 时任汪伪政府的要员的胡兰成,偶然在苏青寄来的《天地》杂志上读到一篇《封锁》,笔者张爱玲,才刚读了一二节,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去信问苏青,张爱玲是何人?答曰女子。如此神秘,胡兰成只觉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及《天地》第二期寄到,又有张爱玲一篇文章,且登了她的照片,傻里傻气地高兴了一回,他就再也坐不住了。

一番周折,苏青迟疑着把张爱玲的地址写给了他。 静安寺路赫德路口一九二号公寓六楼六五室,张爱玲的公寓。胡兰成贸然来访,如苏青所言她不见人的。被拒之门外,他只得从门洞里塞进去一张纸条,怅然而去。不料,隔了一日,她竟来了电话,说过来访他。因为意气相投,他们不觉长谈了5个小时。很显然,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才华也有赞赏之意。 后来,他送她到弄堂口,两人并肩走,胡兰成忽然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如此唐突,却一下子把两人的关系拉近了,张爱玲瞪大了诧异的眼睛,几乎要起反感了,但是真的非常好。那一刻,她突然有了思嫁的心。 他长她十三岁,她不嫌。对于缺乏父爱的张爱玲来说,年龄的差异反而增加了吸引力。他已婚,她亦不在乎,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她的­干­净如白丝绸的世界,只想全部为他打开。从此,胡兰成变成了张爱玲公寓的常客。像所有恋爱中人一样,张爱玲今天穿宝蓝绸袄,明天又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才去看了她三四回,张爱玲忽然很烦恼,而且凄凉。胡兰成说女人一爱了人,是会有这种委屈的。他执意看她,她见了他仍又欢喜。 偶然提及《天地》里的那帧照片,她翌日便取出给他,并在照片背面题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就是张爱玲的初爱啊,卑微到情不自禁。 1944年7月,张胡二人不拘礼节地结婚了,婚书上写:"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惟一的证婚人是炎樱。 转眼到了1944年年底,时局明显地在变动。有一个傍晚,两人在张爱玲家的阳台上看上海的暮­色­。胡兰成对她说了当下的时局,恐自己将来有难。张爱玲虽对政治不敏感,但此刻,胡兰成说一句"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张爱玲就泪光点点了,转过身却依然笑得如一抹春风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应该说,这个时候,胡兰成还是全心爱着张爱玲的吧。 但喜新厌旧终究是胡兰成的本­性­,他去武汉不久,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像藤和树一样纠缠到了一起。他和小周忘情的时候,似乎全然忘了张爱玲的存在。而张爱玲对此一无所知。她给他写情深意重的信来,像个小媳­妇­样向他诉说她生活中的一切琐碎的小事。彼时,她依旧投入百分百的爱给他,也不问问他需不需要。 之后,胡兰成从武汉回到上海。在张爱玲处住了一个多月。此时,他才将小周的事情和盘托出。她的心痛了又痛,她在想她把自己对胡兰成的爱看作是今生今世惟一的,但又怎么偏偏冒出来一个小周?此时,张爱玲心里的花已然褪­色­了,但她仍是不能不爱他的。于是她选择了默默承受。

张爱玲: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3)

二、我将只是萎谢了

时局大乱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胡兰成的末日也来了。于是他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果是姓张,只是不叫张牵或是张招,住在诸暨斯家。斯家有个庶母,范秀美,大胡兰成两岁,曾经与斯家老爷生有一女。在这样的乱世中,斯家人安排胡兰成去温州范秀美的娘家避难,由范秀美相送。只这一路,胡兰成就又勾引上了范秀美。未到温州,两人便已做成夫妻,对范家人以及邻居也以夫妻相称。刚离开张爱玲、周训德的胡兰成,此刻又与范秀美在一起,可见他的滥情! 而这时,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竟一路寻夫到了温州。清晨,胡兰成与张爱玲在旅馆说着话,隐隐腹痛,他却忍着。等到范秀美来了,他一见她就说不舒服,范秀美坐在房门边一把椅子上,但问痛得如何,说等一会儿泡杯午时茶就会好的。张爱玲当下就很惆怅,因为她分明觉得范秀美是胡兰成的亲人,而她自己,倒象个"第三者"或是客人了。张爱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里只有这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心却像个巨大的库房可以同时装着几个女人,叫她怎么能不茫然若失? 而胡兰成却觉得“不是为要瞒她,因我并不觉得有什么惭愧困惑。”这就是胡兰成特有的花心了,在滥情之下,他从来都是有借口原谅自己,却不知道爱玲的心是一只青花瓷碗说碎就碎。 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下着雨,张爱玲觉得那是天使落的泪。这场天使的泪雨,已然冲刷掉了她和他的"倾城之恋"。知道,她这一生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辛酸的尽头,再有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这亦是张爱玲的方式,以决绝的方式,和花心的胡兰成告别。这不是她要的爱情,她太专一,怎么可以忍受三女配一夫的格局? 胡兰成曾写信给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说:“爱玲是美貌佳人红灯坐,而你如映在她窗纸上的梅花,我今惟托梅花以陈辞。佛经里有阿修罗,采四天下花,于海酿酒不成,我有时亦如此惊怅自失。又《聊斋》里香玉泫然曰:‘妾昔花之神,故凝今是花之魂,故虚,君日以一杯水溉其根株,妾当得活。明年此时报君恩。’年来我变得不像往常,亦惟冀爱玲以一杯水溉其根株耳,然又如何可言耶?”炎樱没有理他,张爱玲也没有理他。 台湾作家三毛有名作《滚滚红尘》,其男女主人公章能才和沈韶华即是以胡兰成张爱玲为原型的。看片子时,听到章能才感伤地对沈韶华说“你没有披肩,我没有灵魂”,我就坐在地板上哭出来了。我在想,世事无常,那么为什么让她们相遇?很多时候,他把他的心交给梦,你把你的心交给他,一切都不同了。

这段感情,真的是谢幕了。张爱玲曾对胡兰成说:"我将只是萎谢了。"其实,萎谢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文采,此后张爱玲的创作也进入了低谷。

三、与赖雅的今生缘

1955年的秋天异常清冷,清冷到在香港生活了三年的张爱玲一踏上维多利亚港湾的海轮就落下了冰冷的泪,她不知移民美国等待自己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好在,美国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该组织,向一些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免费住宿和创作条件。)及时收留了她。 在文艺营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张爱玲认识了一个叫赖雅的老头。赖雅是德国移民的后裔,17岁就读宾州大学文学专业,后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大学任教。早在学生时代,赖雅就创作有诗剧上演,且受到广泛好评。后来他辞去教职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赖雅知识渊博,口才出众,许多美国著名作家都曾是他的好友。他天生是一个流浪者,不愿受家庭的束缚。但,遇到文采飞扬庄重大方的张爱玲,他心动了。他们谈论中国的政治、书法,谈论文艺创作,彼此好感日益增多。紧接着,他们单独来往了。两个月后,这一对不同国籍的老少作家恋爱了。这时赖雅65岁,张爱玲36岁。并因此开始了他们十一年的婚姻之路。 赖雅与张爱玲的结合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是经济的窘迫,生活的压力,又使这份爱显得力不从心。就在她和赖雅相爱后不久,也就是1956年10月,回到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赖雅又中风了。这之后,他的病一直反反复复。 一天,赖雅从国会图书馆回来时摔了一跤,便卧倒在床。与此同时,他又一次中风。这一次,他是彻底倒下了。因为经济的原因,赖雅在医院做完治疗后,还是回到家里,由爱玲照顾。张爱玲为了照顾赖雅,便在赖雅的房间里放了一张行军床,好随时起身照顾已经完全卧床的赖雅。“她尽可能使赖雅­干­净,舒服。有时间的话,她还给赖雅念一些小报。赖雅便开玩笑,说她念的都是垃圾。爱玲也回敬说,他们就是垃圾的制造者。” 赖雅瘫痪了两年。两年来张爱玲都是一边翻译,一边照顾赖雅。她也曾想挣扎过,尝试将赖雅送到女儿菲丝那里暂住一段,她到迈阿密大学去做驻校作家。但菲丝有三个小孩子需要她照顾,张爱玲请的黑人女佣照顾又不能如意。这些都影响了张爱玲的才能发挥。 但是张爱玲不怨天尤人,她像花,选择积极怒放。为了生计,她自己带上赖雅,去迈阿密大学做驻校作家。可以说东方女­性­吃苦耐劳的品­性­彼时在她身上发挥到了极至。 当张爱玲和赖雅来到康桥时,赖雅的身体已经虚弱到极点。半年后,赖雅终于在康桥消耗完了自己的能量。他像一张薄薄的纸片一样,躺在病床上。这个一生都很高洁的美国作家,用他散淡的一生,执着地追求着人­性­的高贵。他的脸颊在临终时透出了一种光洁,他的长长的眉毛已经都白了。张爱玲紧握着他的手,她没有眼泪。她知道,这一天对赖雅来说,是真正的解脱。她要让他放心地上路。 在张爱玲一个人的陪伴下,赖雅走向了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终于解脱了。他悄悄地离去,没有举行葬礼,只是由菲丝安葬了他的骨灰。 张爱玲平静地处理完赖雅的后事,她觉得她的灵魂也跟着赖雅游荡去了,轻飘飘地没有重量。

四、燃尽最后一炉香

英文里有句谚语:“没有人是座孤岛。”而张爱玲说:“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岛。”她又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或许这就是她对自己人生与婚姻的一种回答,是对她与赖雅的爱所作出的注释吧。

乱世中,张爱玲所求者何?不过是“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遗憾的是她没有遇到懂她的男人,无论胡兰成还是赖雅,他们不懂得她,甚至配不上她的狂热和浓烈,她是为自己一个人燃烧,烧得炽烈,烧得自我。燃尽最后一炉香,沉香中所弥漫出的苦涩而又传奇的爱情滋味令后来人唏嘘不已。 1995年的9月8日,张爱玲一个人在纽约的公寓孤独地离去。“隔着三十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但,我们一不留神就会在胡琴的咿咿呀呀声中看见她—— 明黄的宽袍大袖,嘈切的云朵盘头,黑­色­绸底上装嵌着桃红的边,青灰长裙,淡黄玳瑁眼镜,如意镶边的宝蓝配着苹果绿­色­的绣花袄裤。她是,你的,我的,我们的,永远的张爱玲。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苏青: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1)

苏青,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本名冯允庄,早年发表作品时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1933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外文系,后肄业移居上海。其代表作品为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 籍贯: 浙江宁波 生年:1914年 卒年:1982年 出身:据说她的家庭十分富有,她祖父是举人,之后先是经商,接着由殷商变成地主,家里有几千亩田地,属于这个城市里新兴的市民群。 情事男主角:李钦后 子女:三个 生平大事记:

苏青1935年,为发抒产女苦闷,写作散文《产女》投稿给《论语》杂志,后改题为《生男与育女》发表,是为创作的开始。40年代初因婚姻变故而成为以文为生的职业作家,作品主要发表于《宇宙风》、《逸经》、《古今》、《风雨谈》、《天地》等杂志。1943年,代表作品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开始在《风雨谈》连载,一时被目为大胆女作家而毁誉纷纷;该书次年出版单行本,半年内再版九次,到1948年底,已有18版之多。又被称为“犹太女作家”。1947年,《续结婚十年》出版。苏青写作了大量散文小品,结集为《浣锦集》、《涛》、《饮食男女》、《逝水集》,此外还有长篇小说《歧途佳人》等。为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学女作家的代表人物,“上海文坛最负盛誉的女作家”。同时进入出版界,曾主办《天地》杂志,创办《小天地》杂志及四海出版社。抗战胜利后,作为落水作家被传讯。1949年后留居上海,担任越剧团专职编剧。曾编写《江山遗恨》、《卖油郎》、《屈原》、《宝玉与黛玉》、《李娃传》等剧目。其中1954年《宝玉与黛玉》演出连满300多场,创剧团演出最高记录。*中多次受批斗。1982年病逝。 很多人喜欢拿乱世才女苏青与张爱玲做比较,理由是“五十年代的上海,哪怕只剩下一个旗袍装,也应当是苏青,因为什么?因为她是张爱玲的朋友。” 她们的相同之处是:同样的受过高等教育,同样的出身显赫,同样的因爱伤痕累累,连离世方式都相同到花落人亡无人知。 女子无友谊,她们是例外。她们的好很大程度上在于相惜相知。关于苏青,张爱玲有段经典的评论:“即使从纯粹自私的观点看来,我也愿意有苏青这么一个人存在,愿意她多写,愿意有许多人知道她的好处,因为,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她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由此可见,苏青的才情非同一般。

一、A角美丽B角青春

苏青死时69岁,这位孤岛时期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一生婚恋文字写得冰雪聪明,而自己的婚姻却只有“失败”二字可以形容。虽走过十年婚姻路,但一直无法得到内心的那个男人,渴望到极致,无果,她在《结婚十年》里心有戚戚焉-“我需要一个青年的、漂亮的、多情的男人,夜里偎着我并头睡在床上,不必多谈,彼此都能心心相印,灵魂与灵魂,­肉­体与­肉­体,永远融合,拥抱在一起。”因此,她被人谑称“文妓”。而苏青的这种“粗俗”,张爱玲也能“雅纳”:“听上去有些过分,可笑,仔细想起来却也是结实的真实。” 事实真的不能如愿吗?看过《结婚十年》的人大抵会摇头。 我固执地认为,她是站在云端里看风景,等到风景都看透,她要日子细水长流。这日子的滋味包括,她与李钦后情感世界的爱恋与忧伤、寂寞与无奈、痛苦与绝决。 苏青1914年5月12日出生于宁波乡间外婆家里,祖父给她去了“和仪”这个名字,取“鸾凤和鸣、有凤来仪”之意。有此美名的女子,本该有一段美好姻缘的。但是,它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开始了。 彼时,苏青初中毕业时,学校开同乐会,她在话剧《孔雀东南飞》里,饰演兰芝,她未来的丈夫李钦后也担任了一个不很重要的角­色­,A角美丽B角青春,美丽和青春本是不分家的,就像船和浆,他和她彼此牵引,后通信数封,两颗樱桃做的心愈发甜美得靠近。 有了这种关系后,李家就让帐房上门来做媒。生活拮据的苏青母亲并没有一口回绝,说是考虑考虑。她到底经不起那媒人的劝说,说什么两家联姻后,冯小姐和弟弟的读书就都没有问题了。订婚的一笔聘礼,可以折成现金存放在东家的钱庄李,随时可以取用。苏青的母亲终于答应了。条件只草草谈了一个,必须要让苏青读完大学才能结婚。 其实,这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个条件啊,但是李家很快就出尔反尔了。1933年,苏青蟾宫折桂,考入中央大学外文系,温州地区所辖六县唯一的一个。李钦后考入东吴大学法律系,他大概担心这位“宁波皇后”在中大读书会有情变,提出结婚。苏青当然是不愿意的,一句“妈妈,他们怎么能言而无信,我还要读书呢”,就让母亲的眼泪心疼得落了一地,但是母亲嘴上还是说:“你这像什么样子呢?你既然已经许给人家,便是他家的人,说娶就得娶,不然我做娘的还有脸去见人吗?”苏青咬着­唇­哭了很久,她不知道自由恋爱的自由在哪里?后来,听母亲说可以继续读书,只好勉强同意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苏青: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2)

二、比失望还不快的是背叛

这媒妁之言的婚姻虽束缚,却自有一种陌生的新鲜,如裱花蛋糕,散发着神秘的香气,吸引着年少青春两个人。新婚之夜,在苏青的想象中是卿卿我我互诉衷肠的,但是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青妹,我们安歇了吧。”如此现实,让她隐隐不快。 而,比失望还不快的是背叛。婚后,苏青很快发现李钦后与别的女人私通,这女人名叫瑞仙,是李钦后外婆的长孙媳­妇­。看瑞仙的妖魅样,苏青心里就跟明镜似的想:未来恐怕难有好的结局。这爱是沙,指缝稍不并拢,就会哗哗洒落一地。 又过了几天后,她去中央大学继续读书,真不想再回婆家了。她的丈夫要去上海继续读书,他读的那个大学靠外婆家很近,又想到瑞仙,苏青心里更难受,但她不知道自己怎么把婚姻过出了问题。在大学继续用功读书以为可以忘却些什么,偏偏怀孕了,而且怀孕后生下的又偏偏是女儿。果然,她的不幸由此像沙一样开始洒落了。因为没能给徐家延续香火,她受尽公婆小姑的冷嘲热讽。 水深火热之中,夏天到了,李钦后放假回到家中,他对苏青说:“我要带你到上海去了,时时,刻刻,月月,年年,我们永远在一起。”他这样说,苏青自然高兴,她以为恶梦一样的日子真的要远去了。 这个时候,应该说苏青与李钦后不是没有爱的,只是爱得不够彻底。 到了上海,苏青并未因为远离家庭束缚而轻松,生活反而露出它更加狰狞的一面。身边这个同床共枕的男人,从此慢慢开始暴露了男人的众多毛病:自私、懦弱、虚荣,没有主张。不养家,也不负责任,碍于面子,还不许她在职业上发展。以至于苏青在文章里困惑地写道:“一个女子到了无可作为的时候,便会小心眼儿起来了。记得我初进大学的时候,穿着淡绿绸衫子,下系同颜­色­的短裙,风吹过来飘舞着像密密层层柳条儿起的浪,觉得全世界就只有我一个人耀眼:我像娇艳的牡丹,而众人便再好些也不过同绿叶胶管我点缀或衬托一番罢了。但是现在呢?他,我的丈夫,却不许我向上。” 无奈之下,她向他要钱以作家用,竟挨了丈夫一记耳光。还说:“你也是知识分子,可以自己去赚钱啊!”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就为这一耳光,她五内俱焚。 无爱,心是空的。在她病中,那个男人过分地和新欢一起在屋外合唱《*寡­妇­》,她也没什么感觉了。“一颗心硬成了石头,再风化成粉末,风一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离婚吧!彼此好过。”十年之后,终于有一天苏青昂然对那个自己叫丈夫的男人说。她要去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十年的婚姻啊,转瞬成空。“就是最美丽的花也会褪掉颜­色­,一层层扬上人生的尘埃,灰暗了陈旧了,渐渐失去以前的鲜明和活力,花儿有开必有谢,唯有果子才是真实的。”看到这样的话,仿佛抚摸到苏青一颗寂寞无助心。

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彼时,上海滩杂志出版业繁荣。情场失意,官场得意,苏青凭借自己出­色­的文采,创办了《天地月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实,离婚后的苏青也曾想重组家庭,曾结识一位颇为富有的对象。有一次当她与男友吃饭时,三个孩子站在门口张望不敢上前。苏青顿觉十分伤感,饭吃了一半就草草离开了。她怕再婚后,儿女们会受苦,坚持不再婚,因为“与其让人家占我的便宜,宁可让自己的小孩占我的便宜”,也好克尽为人母的责任。 对此,张爱玲同炎樱聊天时提及,炎樱说:“我想她最大的吸引力是:男人总觉得他们不欠她什么,同她在一起很开心。”然而苏青认为她就吃亏在这里。男人看得起她,把她当男人看待,凡事由她自己负责。她不愿意了,他们就说她自相矛盾,新式女人的自由她也要,旧式女人的权利她也要。这原是一般新女­性­的悲剧;可是苏青我们不能说她是自取其咎。她的豪爽是天生的。她不过是一个直接的女人,谋生之外也谋爱,可是很失望,因为她看来看去没有一个人是看得上眼的,也有很笨的,照样地也坏。她又有她天真的一方面,轻易把人幻想得非常崇高,然后很快地又发现他卑劣之点,一次又一次,憧憬破灭了。 后来,胡兰成在《说苏青》分析得更为直接,他说:“有一个体贴的,负得起经济责任的丈夫,有几个­干­净的聪明的儿女,再加有公婆妯娌小姑也好,只要能合得来,此外还有朋友,她可以自己动手做点心请他们吃,于料理家务之外可以写写文章。这就是她的单纯的想法。”呵呵,是如此简单而单纯的一个女人啊,却还是被辜负了。 看习惯了张爱玲的人,可能对苏青会些看轻,这是可以理解的。张爱玲字里行间的灵气是苏青所没有的,然而苏青这里有的,张爱玲那里却也未必做得出来。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言:“我将来想要一间中国风的房,雪白的粉墙,金漆桌椅,大红椅垫,桌上放着豆绿糯米瓷的茶碗,堆得高高的一盆糕团,每一只上面点着个胭脂点。中国的房屋有所谓“一明两暗”,这当然是明间。这里就有一点苏青的空气。” 说到底,苏青是个典型的民国女子,生活辜负了她,她在文章这里弥补过来。虽然不能相提并论,但也算是命运的另外一种补偿了。

1982年,苏青由于贫病交加在上海寂寞离世。据说,当时灵堂里没有哀乐,没有花圈,前来送行的亲友也只有四五个,全部的送葬时间仅七八分钟,十分凄凉。 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一匹葱绿配桃红的绸,苍凉得华丽无比。而苏青,却是一段锦,虽不及绸高贵,却有着简单健康的底子,丝丝缕缕把花都绣在了我们的心头上,端详着看,那紧凑明倩的眉眼似有一种横了心的锋棱。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萧红:这狂妄的人间迷惘了我(1)

萧红,原名张西莹,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笔名萧红,悄吟,是我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她最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籍贯:黑龙江省呼兰县 生年:1911年 卒年:1942年 出身: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但她却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情事男主角:萧军、端木蕻良 子女:有一女,因无力抚养而送人

生平大事记:

1932年,萧红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萧红,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放异彩的女作家。她一生颠沛流离,先后在哈尔滨、上海、日本东京、北京、武汉、西安、重庆、香港等地流亡写作。多年来,她坎坷的情感经历和她的作品一样,被重重讹传和误解所遮盖。 她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个女人。” 这是萧红对自己困顿一生的情感总结,深刻而孤独,亦是疼痛的。

一、今生是这样开始的

1932年的夏天,《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收到了一封求救信,信里说:我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学生,因为反抗父亲包办婚姻,毅然出走,但是社会对我多么不公平啊!我逃出了封建家庭,却没有逃脱一个伪君子设下的陷阱。他欺骗了我,侮辱了我,抛弃了我! 现在我住在滨江饭店,欠老板六百元的巨债,被当作人质,每走一步都受到旅店严密的监视,真像一只被封在茧里的蛹,孤独、窒息。我简直不敢相信,难道现今的世界还有卖人的吗?有?我就将要被卖掉。谁能救我呀?上帝!谁能救我!我曾经有过少女的梦想,美丽的青春,可如今这一切都毁灭了……也许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应该有温暖和爱。我还年轻,还有憧憬和追求,还要生活,要奋斗,请你们伸出手来。这封信在编辑部里引起了不少的震动,最为义愤填膺的是《国际协报》里的“三郎”编辑,当即要求只身前往。其中,写信人是萧红,三郎就是萧军。他和她,一个侠肝义敢,一个软弱多情,像金风和玉露,相遇了,今生就这样开始了。 滨江饭店里,她瑟缩如惊弓之鸟,怯怯地望住他, 寒冷里穿着单薄的衫子。他当即起了怜悯之心,在心里浅吟低唱道:那边清溪唱着,这边树叶绿了,姑娘啊!春天到了。随着谈话的深入,萧军发现萧红不是一个平常的女­性­,她的经历和见解都让他惊讶, 竟让他“感觉到世界在变了,季节在变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在我面前的只剩下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临行时我指着桌子上用一片纸盖着的那半碗高粱米饭问着她:‘这就是您的饭食吗?’她漠然地点了点头,一股森凉的酸楚与要流出来的泪水冲到我的眼睛里来了,我装作寻找衣袋里什么东西低下头来……”。后来,他在洪水之夜,勇敢地救出了她。他的眼里,她像一朵野荠菜花,带着田野的独特气息,正在把他的心一点点侵袭掉。应了那句话,她本想收获一缕春风,他却给了她整座森林。 但,获得自由后的萧红和萧军却又不得不面对贫穷和饥饿的追杀,他们经常出入当铺,四处借贷,而此时的萧红又即将分娩。没有列巴喂食的爱情注定是贫穷的。以至于她呆在空空的旅馆里,失望地想到:“秃光的街树,白云在天空作出各种曲线。高空的风吹破我的头发,……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 谁都看得出,这份爱情看上去不美,带着捉襟见肘的窘迫。但是他和她还是忘情地爱了,那么义无反顾的。书包 网 想看书来

萧红:这狂妄的人间迷惘了我(2)

二、做萧军的妻子太痛苦了

起初,萧红是安于现状的,只把萧军当做一个懂她的男人,对于他的坏脾气,她也是能忍当忍。而萧军对养活产后在家待业的萧红亦坦然自若。这一段时间,二萧联手一同完成了散文集《商市街》,是他们创作生涯的黄金时代。其间,萧军提议,并且亲自执笔写信给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将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呈到了鲁迅先生的案头上,使得萧红得以与萧军并驾齐驱蜚声国内外文坛。 可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因为­性­格上的不合,两年后的某天,萧红和萧军之间发生了冲突,争吵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萧军当即动手打了萧红。打的理由,后来萧军曾在书里这样间接或者说直接地解释为:我从来没有把她作为“大人”或“妻子”那样看待和要求的,一直把她作为一个孩子——一个孤苦伶仃、受苦多病的孩子来对待的。……由于我像对于一个孩子似的对她保护惯了,而我也习惯于以一个“保护者”自居,这使我感到光荣和骄傲。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爱的保护理由居然是打人,看了,不觉哑然。 其实,这道爱的裂痕一直都在。只是在他们爱着的时候,上帝轻轻蒙上了他们的眼睛。萧红的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萧军拣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一起外出的时候,总是一前一后的走着,萧军在前大踏步的走,萧红在后边跟着,很少见到他们并排走。这就是他们之间命定的姿态,臣要服于君,君要统治臣。 后来的有评论家这样对比萧红和萧军之间的差别:一个多愁善感,另一个坦荡豪爽;一个是长不大的女孩,另一个是血­性­汉子。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 经过一番犹豫和痛苦,萧红把自己的情感和命运从萧军那里收回了,纵然怀着萧军的孩子,她依然不想回头了。萧军试图挽回,但是被拒绝了。以前一直认为患难与共是最巩固的夫妻关系,现在看,患难夫妻也并不是长久婚姻的代名词。

三、我和端木蕻良没有罗曼史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