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刚发生不久,德国《南德意志报》等媒体还报道了被解放军解救的62岁德国旅行者伯格达先生的故事。这位已到过四川10次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我不后悔来四川,恰恰相反,我还想来四川。"伯格达还用"好心肠""开明""友善"等词汇来形容四川民众。他还说:"当时交通受阻,粮食运不进来,但当地老乡还是把他们能吃到的稀饭给我们吃……"在四川老乡的照顾下,伯格达一行安然度过了后续的数百次余震,这让他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08年5月16日,中国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中国哀恸感动全球。
CNN在中国举国默哀3分钟后,发表了题为《情感在中国举国默哀中流淌》的报道。文章说,在四川省的省会成都,数千百姓的情感在哀悼活动中得到了宣泄。
《洛杉矶时报》将之称为"越来越人性化的政府努力想为民众提供精神、爱和国家支持"。设立哀悼日,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心对生命的关爱以及万众一心救灾重建的决心。
《南方都市报》在评论中说,国家哀悼日让我们感受源自国族共同体的内心抚慰和沉痛表达。面对死难,我们唯一的希望,就在于更顽强的生命联合。当国家不再拒斥表达普通公民的情感,当文明置于最宽广监视的人性之上,我们也必将历尽劫难而入煌煌现代之林。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在2400年前就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只有当个体生命得到足够的尊重,一个国家的价值与存在意义才能够得以彰显。5·12汶川大地震哀悼日的设立,对个体生命的极高尊重,既是国家价值的彰显,也是普世价值在中国的第一次呈现,对于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正如作家王书亚在《南方人物周刊》上所说:
作为幸存者,要特别感恩的是,这一次,当个体生命在自然力量面前脆弱到极点时,终于反过来赢得了国家力量的尊敬。日本搜救队,对被埋100多小时的一对母女不离不弃。在掘出她们的尸体时,全体队员排列、默哀、致敬。接着,在都江堰50具罹难学生的尸体前,温家宝总理停下,对着遗体三鞠躬。这两幕敬畏生命、向着死者的灵魂低头的场景,对中国人来说是陌生而令人安慰的。
在聚源中学,每当一个孩子的尸体被找到,鞭炮就会响起。俄罗斯救援队为了不伤及一具遇难者遗体,多用了10多个小时,将其从废墟中掘出。5月20日,三部委发布《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遇难者经确认是外国人的,遗体由中国殡葬协会进行防腐处理",对中国公民不能确认身份而进行火化或土葬的,特别"要尽力对遗体进行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检材,并由公安部门统一保管和检验,建立5·12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意见》更特别提出,遗体处理过程要"尊重遇难者尊严"。
←虹←桥←书←吧←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