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格老子四川人 > 第24节:6.川人重塑中国精神(5)

第24节:6.川人重塑中国精神(5)

2008年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我们欢迎世界各国的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这是一次开放的、透明的宣讲,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正因为这样的开放和透明,表现了对生命的尊重,灾难能因信息的开放透明而赢得更多补救的机会。因为开放,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因为开放,国际救援能迅速直达现场并多延续一条宝贵的生命;因为开放,中国人民真正地团结起来了,中国政府把生命价值作为了国家的最高价值。生命所体现出来的顽强此时成为整个国家的财富,被信息传达,被所有人尊重。其次,信息的开放透明改善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地震之后,美国、日本、欧洲纷纷改换态度,对遇难者表示哀悼,提供援助,并赞扬中国政府、媒体和人民在灾难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应急能力。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的信息坦诚,感受到了信任和知情权的被尊重。开放透明的信息传播同时也熄灭了谣言,召唤了民族­精­神,凝聚了人心。

在被商业大潮冲击多年之后,5·12汶川大地震,让中国人再次感觉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人生价值的重要。以救人为第一目标和全民哀悼日的设立,从理念上完成了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数十万志愿者的有序加入,网络讨论的开放,社会力量和政府责任之间真诚的互动互信,彰显出中国社会的历史从臣民社会、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的实质发展强化。由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国家价值的演进,民族理念的重塑,公民社会的强化,彰显着走向未来的新的中国­精­神在震后的大地上缓缓升起,它给中国百年价值追求和­精­神资源重构的带来了转型契机。借着这一契机,它将重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重构人民与国家的关系;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个人心灵与生命观;重构信息开放与传媒理念;重构社会公众形象观。中国­精­神,或许可以重构一个新的未来。

千百年来,在国人的普遍印象里,在川人的实际感受中,天府四川,从来就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悠然之地,上天赐予的这片平原丘陵,是镶嵌在中国西南最大的一块灾害绝缘体。在自然如此的厚待下,在都江堰清水的汩汩滋润中,四川人从容不迫地过着自己小富即安的悠闲日子。洋溢在川人脸上的,从来就不是时刻担心灾难的战战兢兢,而是悠然自得,甚至有些懒散的知足表情。省会成都,更是一座集市民休闲之大成的城市。这座号称直接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休闲之都,在全国各地竞相追逐速度与忙碌的今天,仍然保持着大城市中生活节奏最慢的独特个­性­,悠闲、散漫、缺乏进取与忧患,是描绘今日成都人的惯常用词,"少不入川"则是对世人的谆谆告诫。

几千年一遇的汶川大地震,将巨大的毁灭,用一种突然而极端的方式让中国最缺乏忧患意识的地域群体深受苦痛与震撼。从来都是我们旁观他处的灾难,感受他人的眼泪,原来现在,天府之国同样逃脱不了世间的危机?几千年来的安逸­精­致,难道就是为了换取这样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四川人突然意识到,也许自己的生活将从此告别悠然自得与无忧无虑,而开始与无常的灾难相临。于是蜀地,无论是从成都到绵阳还是从汶川到广元,到处是失却亲友与财产的心灵伤痛,到处是得失无常的心惊胆战。是啊,在危机四伏的背景下,谁还能继续以往的歌舞升平,游宴欢乐?

川人的心灵,可能从此被划上一道深痛伤痕,川人的­性­格,却可能从此被注入强烈忧患意识。但愿这样的伤痕早日愈合,而那被融入血脉的忧患,能带来一个意气风发与积极进取的崭新四川。也许,这也是地震留给人们仅有的一点益处吧。

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意义上伟大重生的开始。对于四川,尤其如此。

◇欢◇迎◇访◇问◇◇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