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能够写下这样一首诗的皇帝,一定是一个好玩、凡俗而可爱的人。至少,这个听天由命的人,是他成就了一个老百姓喜闻乐见、茶余饭后的演义时代的开始。在他当政前后,有一门忠烈杨家将为我们耳熟能详,有我们妇孺皆知的清官寇准和包拯的故事流传,有"五鼠大闹东京"的三侠五义和快意恩仇,有与一个流落街头靠鼗鼓卖艺为生的川妹子刘娥几十年如一日的悱恻爱情……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首开了大宋以向番方缴纳银子换取和平的先河,也是他后期沉湎于道仙,一手导演了"封禅"和"天书"的昏庸为北宋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公元1001年的4月20日,东京汴梁的天还有点冷,因为四天前刚刚来过了一场风雪。在这一天,33岁的赵恒望了一眼汴河边的青青柳色,向四川人发了一纸划时代的诏书:"分川峡转运使为益、利、梓、夔四路。"
这其实是一项调整行政区划的决定。在秦时,四川盆地地区为巴郡、蜀郡,汉称益州。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因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那巴蜀盆地什么时候是"一川"呢?据考,其实早在唐以前,巴蜀盆地就开始被称为"川"了,如《隋书?梁睿传》就说:"睿时威振西川,夷、獠归附。"那时候,因为相对于中原王朝的中心而言,巴蜀盆地在西向,所以叫"西川"。继唐太宗之后,他的一个子孙对此区划又作了一次调整,而无独有偶的是,这个人也和宋真宗有一点关系,因为他是其崇拜的偶像--这个人就是"安史之乱"中"幸蜀",在马嵬坡的路祠前眼睁睁地看着美人杨贵妃做了政治牺牲品的一代风流皇帝、四川女婿唐玄宗。
唐太宗贞观元年100余年后,公元735年,16岁的杨玉环嫁给玄宗之子寿王,被封为武惠妃子。就在这一年的某一天,高力士把她带到了唐玄宗的面前,也就在这一年,四川女婿唐玄宗把巴蜀盆地分成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汉中)"三川",从"二川"递进到了"三川"。那时候,他是不是就已经因为这个来自四川的美人儿,而对四川心生向往?然而,他不会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去的,只是以一种很狼狈的方式。
现在的史家学究们已经说不清宋真宗是否一时心血来潮,或者随心所欲,在公元1001年的4月20日,想要效仿他的偶像唐玄宗。但他的确在那个天气有点清寒的日子,轻描淡写地指点了四川的巴山蜀水,把三个"川"又升级到了四个"川"。这一年初,成都发生了一起军民和劫匪之间的战斗,以致惊动了远在东京汴梁的这位皇帝。赵恒很宽容地下诏说,除了当官的外,都不再追究。不知是不是这次蜀地的城乱给了他触动,很快,他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汉中)州三州之外,加了一个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开始被称为"川峡四路"。但有了这四个"川"之后,一直要到距宋真宗的这一决定大约110年后,那个创造了"瘦金体"、遭受"靖康之耻"、因为梁山108好汉而出名的宋徽宗赵佶才在一份诏书里,把这四州正式简称作了"四川"。从此,四川这个称谓就萦绕在了曾经一直被中原人士视为边地的巴山蜀水之上。
◇欢◇迎◇访◇问◇◇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