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现了,那么"四川人"这个称呼是不是就会接踵而至呢?很遗憾,今人查遍史料,发现最早也只能上溯到明英宗年间。从"四川"到"四川人",历史酿造的过程竟然用了长长的近500年时光。之后四川人才在历史的辞典里出现。
巴蜀民俗学者陈世松在《天下四川人》修订本一书中写道:
1464年12月6日那一天,有一位名叫孙敬的兵部给事中官员,为地方治安状况问题启奏道:"臣等俱四川人……"由此可知,作为自称的"四川人",这一概念早在明朝中期已经形成。
过了68年,即1532年6月16日,在朝廷上又发生了一桩大事:翰林院编修、四川人杨名,上疏检举吏部官员大兴土木,弄得"民无宁日"。吏部官员乘机诬指杨名是八年前杨廷和、杨慎父子"大礼议"案的同党。当嘉靖皇帝又一次听说扬名是杨氏父子的同党,顿时大怒,不由分说,当场命锦衣卫把杨名逮捕下狱。汪鋐说了一句什么话,刺激了嘉靖皇帝的末梢神经?原来,汪鋐上疏说:"名,四川人,与杨廷和同里……"(见《明宪宗实录》卷143)从这句话可见,当时"四川人"这一概念,作为"他称"也已形成了。
清末民国初期,一个在川东传教的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古洛东(Gourdon),留下了一本《圣教入川记》,书中用了很大篇幅记述明末清初到四川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类思、葡萄牙人安文思与张献忠农民军接触的情况。其根据来源于古洛东在上海所得到的手抄本和一些教会珍藏的材料。这些材料开始使用"成都人士""成都百姓""四川人民""川人""川民"这样的一些词汇来称呼当地的居民,如下面这段叙述里就出现了"川人""川民"的不同称谓:
"张献忠灭后,旗兵(清军)在川,一时未能设官治理。彼时川人不甘服旗人权下者,逃往他处,聚集人马,抵抗旗兵。如此约有十年。至1660年,川省稍定,始行设官。所有官长,皆无一定地点居住,亦无衙署,东来西往,如委员然。此时四川已有复生之景象,不幸又值云南吴三桂之乱,连年刀兵不息。
清康熙六年至二十年,川民各处被搂,不遭兵人之劫,即遇寇盗之害。哀哉川民,无处不被劫掠,殊云惨矣!幸至清康熙二十年,匪党盗寇悉为殄灭。然四川际此兵燹之后,地广人稀,除少数人避迹山寨者,余皆无人迹。所有地土,无人耕种,不啻荒郊旷野,一望无际。"
唯一的例外是,一次在叙述到请求张献忠部下赦免一个叫利类思的人时,书中对这个利类思利使用了"非四川人"的词汇来加以区分。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相对于"四川人"的"非四川人"的概念。然而这本书因为由清末民国初期的古洛东据材料写成,所以很难界定。但那时候,在"张献忠剿四川"、清军与南明军争相蹂躏巴山蜀水的深重灾难下,"四川人"这个概念是不是就已经很普遍了呢,我们倒是可以大胆想象的。也许,那时候,一个四川人会对一个远道而来的外地士兵询问,你是哪里人?而回答他(她)的是什么呢?明末清初的四川历史,只写着两个至今真相不明的字--杀戮。
虹←桥←书←吧←←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