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说,“唉,人家就是来镀金的,混够了资历就走了,还能真心的为灵都办事?”
那时的灵都各种矛盾已累积到了使行政濒于瘫痪的状态,用病入膏肓来形容并不为过。经济形势的严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工商企业资不抵债。财政状况入不敷出,历年累积财政赤字3000多万元,欠发财政供养人员工资5000多万元,就连市委、市政府的办公经费也无法保证。政治上卖官鬻爵盛行,导致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有人称,官位就差Сhā根草标明价码了。
吕向东一到任,马上就像一台永不知疲倦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首先,他整顿吏治,抓了几个贪官,就此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一时间,县里大小官吏人人自危,很快,大家明白了,吕向东手里拿着一柄廉政的利剑,搞不好哪天就会砍到谁的头上。吕向东那时常说,乱世用重典,重症下猛药。灵都的风气一下子好起来。
接下来强力推行种种变革:铁腕拆迁、下令公职人员借出工资修路,要求企业垫资修建办公大楼,对医院、学校一卖到底,同时率先推行公推公选等*建设试验。
那时,吕向东常在全市干部大会上说,“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方式来发展,才能追赶经济发达地区,否则差距会更大。只能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环境来招商引资。”
为了解决灵都的财政困境,吕向东提出 ,“先借钱铺路、绿化搞环境,环境和基础设施搞好了,通过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就会增多,税收多了,地价也会升值,而用土地出让金和税收还掉借款再造更好的环境,以此达到滚动发展。”
先行启动的铺路筹资任务被分派到各部门,并作为主要负责人的考核任务。将城区内6条市政道路承包给区劳动局等十个部门负责建设,各部门可以采取向上级系统申请或者找企业垫资等各种办法。大家不得不承认这个思路很好,不到两年6条路全部修好。同时,政府承诺,由企业提供给工程的垫资将在三年内分期还清。除了超常规经营城市,吕向东在经济和社会事业方面进行的改革,也是外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他提出,对全市的国有资产,能兑现的一个都不留,全部卖掉。吕向东的利益是,在体制不顺的管理机制下,不如让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盘活资源。
四年的发展,尽管人均GDP在全省排名中仍居后几位,但有资料显示,在此期间,灵都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名。
现在,出了徐辉这件事,真是很烦。现在看来,似乎可以排除背后有更高一层的人的参与。这让吕向东有些稍微放心一些,不过,即使是这两个不知轻重的小人物,没准也会弄出滔天大浪来。
如在以前,民间的议论也就议论了,可是,现在有互联网,凭着吕向东的嗅觉,在现行体制下,互联网是最终改变中国政治生态的唯一利器。那么,自己会牺牲在互联网上吗?不能绝对不能,自己还想在政治上有所发展呢。在官场上混,谁不想把官做得大些再大些!你如果不掌握大的权力,你根本就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你调动不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再大的本事,你也使不出来。
在灵都这个舞台上,吕向东要扮演主角,而主角是不能有瑕疵的。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吕向东是知道的,现在是动员他的政治资源来实行自我保护的时候了。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